在家里,鲁迅从小到大都不忘孝敬父母。自1893年鲁迅的祖父科举贿赂案爆发后,家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不幸接连降临,1894年父亲突然大病,一病不起。这时,家庭的一切经济负担,培育子女的责任,都落在了鲁迅母亲头上。母亲只能靠出租几亩水田维持口粮,平时一切开销,只能靠典当旧物和首饰。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等杂务,从比自己高一倍的当铺柜台把旧物典当出去,再到同样高的店柜台为父亲买。有好几年,鲁迅几乎每天都要出没在当铺和店里。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庶,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因为用了原对的蟋蟀等稀奇古怪的引,也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鲁迅从此便对中医失去了信任。他后来到--学西医,还梦想救治父亲似的病人的疾苦,给母亲以经济上的帮助。
鲁迅从--回国不久,便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任教育部部员,后又随教育部从南京迁往北京。按鲁迅故乡绍兴祝寿习俗,以阴历虚岁生日做寿,1916年阴历12月19日,是鲁迅母亲六十大寿,鲁迅先寄回六十元钱,给母亲做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鲁迅的母亲从小爱看社戏、爱听平湖调,因此为了庆祝母亲生日,让母亲愉快,特约请平湖调演员来家里演唱。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六十年来最高兴最欣慰的一天。1918年鲁迅又通过蔡元培的关系,把二弟周作人从绍兴调到北京大学任教,第二年,鲁迅在西城八道湾十一号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
鲁迅的母亲在北京定居时,家里大小事务全由鲁迅一人操持。当时鲁迅和周作人的收入,每月达六百多元,已是中上等生活水平。经济上再不用母亲奔波操劳,母亲开始过上了安逸幸福的生活。每当母亲生病时,都由鲁迅亲自陪同到医院诊疗,或是由鲁迅请医生来家里医治。鲁迅在北京工作期间,除在教育部任职外,还在北大、女师大等五六所大专院校兼课,平时抽空还要写作,但他仍尽力抽出时间来,陪同母亲到香山、碧云寺、钓鱼台等地游览。1923年7月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失和,8月2日,鲁迅迁入砖塔胡同61号暂住,母亲虽然还住在八道湾,但在砖塔胡同鲁迅仍给母亲留出一间东屋,供母亲来时居住。第二年,鲁迅移入新购置的阜城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住宅,入住不到半个月,就把母亲接来同吃同住。这是一所北京典型的小四合院,鲁迅把最好的东屋给母亲住,自己则住在客厅外接出的一个小棚子里。在这里,鲁迅每次出门,都要到母亲房里说一声:姆娘,我出去哉!每次回家,也必到母亲房里说一声:姆娘,我回来哉!然后问问有什么事。每月开了工资,鲁迅都要买回各种点心,总是先送到母亲房里,要母亲挑选合意的留在母亲的点心盒里,全家挑剩下的才留给自己。
现在的北京高楼林立,今非昔比,书店里的《二十四孝图》也不罕见。我站在书店门口,望着疾驰如飞的车流,真想问一问那些争分夺秒的人们:你们视时间如同金钱,还能挤出半天来陪父母看看病吗?这里的名胜古迹让人流连忘返,可又有多少人陪父母游览过?来这里安家落户的精英成千上万,可有多少人能把父母从故乡接来同住?即便是把父母接来合家团聚,又有多少人把最好的房间留给自己的父母呢?
鲁迅在家里孝敬母亲,一旦出门在外,最放心不下的仍是母亲。他在诗里写道: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说的也是对母亲的牵挂。
1926年8月,鲁迅南下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到上海与许广平同居。北京的家,托付给他的学生、同乡许羡苏看管,母亲也由许羡苏帮助照看。1930年3月以后,许羡苏去河北大名等地教书,鲁迅和母亲开始通信,到鲁迅逝世时,六年多的时间里共给母亲写了116封书信。鲁迅不仅在家书里向母亲报平安,免得母亲挂念,还经常把近照寄给母亲。母亲收到鲁迅寄来的照片,常放在枕边,想念时就拿出来看看。有一次在看鲁迅的照片时,自豪地对同乡俞芳说:你们的大先生的一双眼睛多么有神,从他的眼光中,可以看出他很有主见,非常刚正;他从小就不欺侮弱小,不畏强暴;他写文章与人争论,话不饶人;但对朋友,心地却很厚道,很善良的。这是母亲对自己的儿子的一个公正的评价。这个评价,让我想到了鲁迅那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1929年和1932年,鲁迅母亲两次有病,鲁迅知道后,两次赴京探望。到北京后,亲自请医,亲自取,都到母亲病愈了才回上海。母亲爱吃火褪,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褪给母亲吃。母亲爱读言情小说,年轻时就爱看《天雨花》、《再生缘》、《广陵潮》、《今古奇观》、《古今奇闻》等,这一爱好一直保持到晚年。鲁迅多次在上海的世界书局、北新书店购买张恨水、程瞻庐的小说寄给母亲看。如《海上花列传》、《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美人恩》等,有些小说鲁迅自己并不喜欢,但只要母亲爱看,他都毫不犹豫地为母亲购买,有的亲自带给母亲,有的托朋友带去,有的直接寄去。
鲁迅指出,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总是自欺欺人地编上一个才子及第,奉旨完婚的结局。他还将《红楼梦》原作和续作相比较,认为原作没有隐瞒和欺骗,是比较的敢于写实的,但是到了续作,就是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也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简直是超凡入圣了。鲁迅反对文艺上的隐瞒和欺骗,可在他的家庭生活里,这瞒和骗也在所难免。
鲁迅的母亲曾为鲁迅提过两门亲事,先是1898年向鲁迅的小舅父鲁寄湘的大女儿琴姑娘提了亲,但后来因生肖不合而作罢,接着又于次年由谦少奶奶撮合,与绍兴城内水沟营丁家弄朱家朱安姑娘提了亲,并为鲁迅订下了这门亲事。在朱安与鲁迅结婚之前,母亲也没有见过朱安。当时鲁迅提出的要求也很简单,只希望对方是天足的和能够读书识字的,其他方面就都听从了母亲。1906年夏天,母亲托病,把鲁迅从--骗回国和朱安成亲。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母亲才发现受了媒人的骗,朱安是缠过脚又放大了的。成亲的第二天,鲁迅就睡到母亲房间里的一张床上。三天后,鲁迅就回了--。从此,这桩旧式婚姻就只有夫妻名义,没有夫妻实质。
后来,鲁迅与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发生了婚外恋并同居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知道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他有爱许广平的权利。可鲁迅为何又没与朱安离婚呢?因为这一门婚姻是母亲为他订下的,他就只能保持和朱安形式上的夫妻关系。鲁迅不愿伤害他爱着和孝敬着的母亲,也不愿伤害无辜的朱安。如果离婚,朱安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名分,很可能会结束自己的生命。晚年的鲁迅曾对冯雪峰说:我以为母爱的伟大真可怕,差不多盲目的。这大约是鲁迅针对母亲为他包办婚姻而说的,也是鲁迅深受其害后所表示的出自肺腑的痛心之言。
在这个问题上,鲁迅的母亲后来也很忏悔,因此在决定周作人和周建人的婚姻问题时,她不再进行干涉,对鲁迅与许广平的同居,她也不加反对。鲁迅的母亲是从封建社会生活过来的人,不可能不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她的出于好意,她的对长子盲目的爱,她的托病骗儿子回国成亲,虽然造成了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悲剧,但鲁迅的一颗孝心,理解和谅解了母亲的过失。
我第一次在《鲁迅全集》里读到这封信时,为鲁迅对母亲隐瞒了自己的病情而感动,为这样的孝心而泪流不止。那《二十四孝图》里的二十四个行孝标兵也为之逊色,他们的行孝方式和所谓的孝道,让人感到复杂可怕,甚至让人反感、让人恶心,完全违背了人的天性。而鲁迅的行孝方式,是多么自然、多么真挚、多么亲切、多么令人动情!
1936年10月19日,距鲁迅给母亲的信仅一个多月,鲁迅就在上海病逝了。母亲听到这消息,悲痛得哭不出声来,直到七天后才大哭一场。母亲含着泪说道:老大是我最心爱的儿子,他竟死在我的前头,怎么能不伤心呢?论年龄,他今年已经五十六岁了,也不算短寿了。只怪自己活得太长,如果我早死几年,死在他的前头,现在就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了。鲁迅病逝后,她尽力搜集各种报纸的报道,北京的《晨报》、《北平新报》、《东方时报》,上海的《时事新报》、《申报》、《大晚报》,还有《文学》、《中流》、《作家》等杂志,堆满了半床。从报刊上,鲁迅母亲看到举国上下各界人士对于自己儿子的沉痛哀悼,她感到欣慰。
对一个民族来说,鲁迅是民族魂;对一母亲来说,鲁迅是个孝子。她能不感到欣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