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生活的格调,穿上虚伪的外衣,让人看不清道不明。
朋友是一家媒体的资深记者,阅富人无数,她把富人分为有格调者和没有格调者。
什么是有格调的富裕生活?
我们来玩一个测试:
一个小女孩,第一次去听交响音乐会,她这样描述:一个侍者走出来,想用小棍子打乐队里的人。
一个50岁的男人,坐在35英尺长的克里斯游艇的甲板上,喝着听装的百威啤酒,被三个穿着三角背心、戴着廉价白色快艇帽的美丽可爱的女孩围着。
据此,你能推断出他们的阶级属性吗?
来自《格调》的测试答案,也许让你大吃一惊:判断这个女孩属于哪个社会阶层,得看指挥的穿着。如果他打着白色领带,这个女孩可能就是上流社会的;如果是别的颜色的领带,她可能是中上层阶级。50岁的男人,是上层贫民阶级的一员,攒了一辈子的钱,买了那艘可怕的船。如果他把那些女孩的帽子摘下来,并把啤酒倒在玻璃杯里喝,他有可能是一个中产阶级。如果他让女孩子们穿上男式旧衬衫,并把下摆露在外边,他甚至可能是中上层。
有必要声明一番,《格调》里的答案,在今天的美--国和中-国,显然并非标准答案,甚至作为富裕阶层的格调假象,正在这个世界上游荡。
今天的世界观是罗生门,每个人自成一派,我赞同朋友的观点,格调和金钱并无必然关联,它是真实生活最愉快、无虚伪的品质表现。
巴菲特富裕到我们无法想象,他的房子还是五十多年前用三万多美元买下的,出门开的还是蓝色林肯轿车,出门时,既没有仆人,也没有保卫,午餐是爆米花、薯条和樱桃可乐。他的孩子们照样生活朴素,舒适而精彩。
中-国一家已做成连锁规模的商店被官方查处,他们售卖的大牌奢侈品,多是仿冒。那些动辄数万的服装或手包,在问题店只售几千元,成本据说只有几十元。
虚假可以做到连锁,生意火爆,难道不是虚伪在那些希望用物化的符号来标榜格调与富裕形象的人群中泛滥开来?
如今,富裕生活的格调至少有两类:一类是真正的富裕阶层,那些格调的东西,只出现在炫富的八卦中,真正的格调被隐藏起来,很少有人看到,私生活和生意总是只有少数人知晓;另一类则是伪富(包括向富者和暴富的人)欲望中的格调,现在,它们正在野蛮生长,豪宅、豪车一切奢侈品元素,成为最标榜这类格调和阶层的象征,似乎没有最贵,只有更贵,越贵越有格调。比如前几年在中-国偃旗息鼓的公务机展卷土重来,在2012年上海举行的亚洲公务航空展上,山西老板不嫌贵,却嫌公务机太小。
《格调》的翻译者在序言里说:恶俗仍然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蔓延,所有福塞尔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观察到的社会等级符号,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泛滥,攀爬上财富阶梯顶端的人们,花样百出地炫耀财富,形式更为极端。
有人说,现在是拼爹时代;还有人说,现在是拼圈子比拼搏更重要。其实,等级和阶层在任何时期,几乎都是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等诸多细节上,这些细节的组合,很难用旧衣、游艇、私人飞机这类简单的筐来装。
如果富裕生活的格调成为物化的奢侈装裱,它更像某个妖艳的舞女,正在寻求出租,而以衣服穿得越来越少为业,那些-的吸引是为金钱的积累,格调早已支离破碎。
这个世界的阶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富裕生活的格调当然与时俱进,让人想到旧衣原则。《英国绅士》(1980年)认为,绅士可能会将自己的外套穿到磨出线,而且能让你看出来,他故意这么穿;同时,哪怕最不挑剔的人,也能一眼看出,那件上衣出自手艺不凡的裁缝,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格调烙印,《服饰的语言》(1981年)中认为,大体上,一个人穿的衣服层越多,他或她的社会地位越高。
这样以貌取人的方式,当然会变迁,富裕生活的格调,当下弥漫着伪装的情节,就像纷扰的电视肥皂剧,越来越让人看不懂,越来越不可思议,越来越穿越。有时候,假的就是真的;有时候,真的就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