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到底由什么决定?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还是只要找准方向,永不懈怠,每个人都能创造出炫耀丰满的人生?2014年2月,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用他连续跟踪拍摄了半个世纪的系列纪录片《7岁》,震撼人心地追问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人生到底由什么决定
在好莱坞乃至是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导演(编剧)迈克尔艾普特,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社会学家!这是艾普特7岁生日宴会上,妈妈给他定的人生目标。7岁的孩子或许有着自己的人生梦想,比如艾普特当时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编剧或导演,而他暗恋的7岁女孩珍妮,则梦想当快餐店的服务员。
通常来说,7岁孩子的梦想在父母看来,多半是幼稚可笑而且没有结果。尤其是,艾普特生活在一个总是谈论国家政治走向、社会民众命运的严肃家庭里,他当编剧的梦想,随着年龄增长而日渐凋零。其实他也不停创作诗歌,偶尔还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但14岁那年,他终于答应了父母的要求:成为一个社会学家,为国家的发展付出和贡献。
原本总是沉浸在诗歌中,对其他课程没什么兴趣的艾普特,也从14岁开始变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因为,要达到父母的要求,至少要考上一所好大学。在英国这个国家,那些高谈政治、社会的人们,可都有一张高学历证书。与此同时,14岁的珍妮却一步步接近她的梦想,她辍学了,在她亲戚家开的咖啡馆洗杯碟。
两个人从此开始了不同的人生。珍妮得偿所愿地成为了快餐店的服务员,17岁时生下了她和厨师男友的双胞胎女儿,从此过上了艰辛忙碌的生活;而艾普特呢,以优异成绩考进剑桥大学,攻读该校的热门专业法律与历史。
那个曾经披散着一头亚麻色长发、白色长裙随风扬起、笑起来露出迷人酒窝的漂亮女孩,剪短了头发,成天吃炸鸡、薯条让她胖得不像话。男友的不告而别,让独自抚养一对女儿的珍妮变得尖酸、易怒,她抱怨母亲赐予她14岁就去当服务员的糟糕命运,抱怨女儿们不听话还贪吃得要命。
1963年,艾普特大学毕业前夕,珍妮刚嫁给了一个旅行家,因为那个男人被她做的小土豆煎饼和亲手调制的咖啡迷住了。珍妮终于不用为自己和两个女儿辛苦地做服务员,她带着孩子们搬到了繁华的伦敦,住进了一栋掩藏在树林深处的别墅。她因为爱情,很快变成了优雅、动人的女人!
珍妮的人生转变,让艾普特陷入沉思,他忍不住问自己:每个人一步步的人生,到底是怎么被决定的?背叛或妥协、努力或懈怠、抓住或放弃,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到底是早就有一幅画好的地图,还是存在无数未知的变数?
探究7岁定终生?
艾普特决定改变自己,一心想做编剧或导演的他,向格拉纳达电视台发了应聘简历。很快,电视台向艾普特发出了邀请函。当然,艾普特之所以能顺利进电视台,还因为父母较高的社会地位。艾普特出生于富裕家庭,加上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所以被当时很多同学都想进的电视台主动招募。他的另外3个想进电视台的同班同学,在校表现特别出色,但却因为肤色和出身而被拒之门外。人生真的由所谓的阶层决定吗?7岁的梦想真的能定终生?艾普特突然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他很想通过走访或者拍摄,来一探人生怎样被决定?
尽管只是电视台的资料收集员,但艾普特却大胆地向领导提出了建议,庆幸的是,艾普特的建议很快得到了肯定。在讨论如何做这个选题时,艾普特无意间提到了自己和珍妮的故事,说他们在7岁时曾一起讨论过人生梦想。
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因此灵感迸发,他说:我们为何不采访一群7岁的孩子,看看他们来自的阶层,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什么不一样?
1964年夏天,电视台开始拍摄纪录片《7岁》。他们花了1个月,从英国各地选择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节目通过与孩子的对话,不动声色地彰显阶层在他们身上烙刻的印记。当时,英国正处于战后经济繁荣时期,传统的英国阶层、特别是中下阶层如何去经历这样的大变化?变化将如何反映在7岁孩子身上?
当时,作为助理导演的艾普特,负责与这群7岁的孩子对话。约翰、安德鲁读的是肯辛顿的高级寄宿学校,在被问到阅读习惯时,安德鲁说他读《金融时报》,约翰看的则是《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同时,他们会用拉丁文唱歌,并笃信自己要考上剑桥的三一学院,将来的职业是律师;而对出身东伦敦的托尼来说,将来能做个赛马骑手这一理想就已能令他兴奋不已了。同样7岁,14人中唯一的非白人孩子、在慈善儿童中心长大的西蒙,完全没有约翰他们的宽阔眼界,更未曾规划过自己的将来。艾普特问他:你怎么看有钱人?时,他说没想过。
这部最终以黑白胶片呈现出来,仅仅40分钟的纪录片,播出后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响。但是5年过后,已经是电视台导演的艾普特却突发奇想:为何不把《7岁》做成一个长期节目,每隔7年就去跟踪拍摄那14个孩子,用真实镜头记录他们的成长、梦想的实现或破灭,婚姻的幸福或背叛?
1971年夏天,艾普特开始寻找7年前的那14个孩子,希望用镜头再追访他们一次,看看7岁是否真的能定终生?那些孩子都己经步入青春期。7年时间并没有怎么改变孩子们。这部《7岁又7岁》的纪录片,艾普特觉得做得很不成功,他也觉得人生由什么来决定的话题似乎陷入了死胡同。
你的人生,由你来决定
时光转眼又流逝了14年,1985年,已经是好莱坞著名导演的艾普特,再次回到英国执导7岁系列的《28岁》。这14个人的人生,在艾普特看来有趣又寒心。
出生于利物浦社会中层家庭的内尔,曾经想考牛津大学,但因为考试失败,自暴自弃一直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他甚至为每一天的生计操心;那两个来自精英阶层的孩子,人生相对光鲜。他们依然是精英阶层,事业看好婚姻幸福。安德鲁剑桥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约翰投身慈善业,娶了驻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几个出自中产家庭的女孩生活平淡满足,而且都嫁得不错。
但同是女性,来自东伦敦底层的林、苏和杰姬则命运坎坷,其中苏相对幸运,在学校做行政,再婚后组建的家庭生活还算稳定。两个在儿童机构长大的孩子,一个成了卡车司机,另一个则在养老院当护工;梦想要当赛马骑手的托尼成了出租车司机,婚姻中出轨被老婆抓了正着
转眼,又一个7年过去。利物浦中产阶级的后代,曾言辞激烈抨击撒切尔教育政策的彼得,被迫离开教师职位后过了几年醉生梦死的生活,但前不久却做成了梦寐以求的公务员,业余时间和气质优雅的妻子一起搞乐队;而内尔依然在英国各地流浪,做搬运工、常常食不果腹
1999年,拍摄《42岁》时,当艾普特看着穿着破旧风衣、拎着两只旧皮箱站在公路上搭便车的内尔时,几乎要怀疑他的人生会就此完蛋。可是当7年过去,艾普特再见到内尔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地区议会的议员。内尔告诉艾普特:我总是没忘记7岁时的自己,那个阳光、开朗,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少年,总是不时跳出来对我说:别忘了你7岁时的梦想!
2013年,71岁的艾普特执导了7岁系列纪录片《56岁》。当年的14人,有一人因病离世,还有两个人因为重病无法参与拍摄。剩下11个人和他们的家属参与拍摄,49年前那群7岁的孩子们,如今已经是56岁的垂垂老者。除了两个人得了罕见病外,其他人都健康、幸福。或贫穷或富有,他们至少都身体健康,雄心勃勃,而这,难道不是每个人最大的梦想人生吗?
如果说7岁不能定终生,那么一个人到了56岁,他的人生已经基本上定型了吧?对艾普特来说,这群人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阶层,家境一般,但回望过去49年,每隔7年看到的他们,他们一直在改变、前进,从未将人生付诸于所谓的命运。他们都在自己的命运地图里,前仆后继、不停地寻找前进方向,努力去追求比上个7年更好的人生!
如此看来,不同的出身和阶层,或许能决定某个阶段的人生位置,但它不决定你长久的人生。你的人生,完全由你自己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