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小故事|睡前小故事|搞笑小故事|悬疑小故事|儿童小故事
首页 > 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药王孙思邈真人传说故事

2024-07-27 13:31:41

1.志学于医 槐荫苦读

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他先后两次患热病,一次患冷痢。每当他面黄肌瘦,饱尝病痛之苦的时候,母亲总是日夜守护在他的身边,给他熬喂。父亲也背着他翻沟过岭去找医生。次数多了,支付不起医费用,就只好变卖家产。孙思邈看到,由于自己的病,给父母造成这么大的困难,心里难过。他从自己幼年的痛苦经历认识到疾病对人的危害,体会到医生能够解除病人的痛苦。于是从很早就萌发了学医的愿望。

孙思邈天资聪明,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他在离家较远的私塾土窑洞里上学,不仅在课堂上用心学习,还经常在家乡的鱼儿岭一棵槐树下读书。通过刻苦用功,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从孙思邈的时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虽然沧桑变幻,他当年读书的窑洞早已湮没,但这棵千年古槐现在依然旺盛地生长在他的家乡孙家原,成为历史的见证,供游览观赏,留给世人不尽的缅怀和无限的遐思,激励学子敬业奋斗。

2.冲破世俗

少年时的孙思邈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排除封建等级观念,敢于冲破当时盛行的儒士书生通过读书而进身于仕途的世俗,敢于批评鄙视行医救人的极不合理的社会偏见。他不随波逐流,不屑混迹官场、沽名钓誉,而从解除人民痛苦的角度出发,以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为念,-怀济世之志,准备把毕生精力贡献于医学事业,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就远远地高于当时的世俗之辈。

3 .寒秋涉水

孙思邈把贫苦农民和病患者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一心一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主张:若有疾厄者来求救时,医生不能先顾虑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顾后,宁肯自己跋山涉水,饥渴疲劳也要去救等待医诊的病人。

孙家原村南边有一条涧沟,水流湍急。为给沟那边的群众治病,他不顾激流险阻,不顾深秋河水的冰冷,时常淌水过河。有一个火烧涧沟水的故事,指的就是这方面的事迹。说的是天神为了让孙思邈给对岸的病人治病,在他过河时,用火把水烧干,待他过去了再复原。孙思邈长期为劳动人民济疾解危,一心赴救多少年如一日,贏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4.材种植

对于中草的研究,是孙思邈坚持终生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他很早就开始在家乡上山采。为了采,他攀悬崖、穿峽谷,跑遍了家乡的山岭沟壑。他还在家乡开辟了材园,种植材,从下种、施肥、收采到炮制、贮藏等,不仅精心操作,而且有详细的记录。他把材分为玉、石、草、木、人、兽、虫、鱼、果、菜、米、谷等几大类,记载了八百余种名。他按物功用,将物分为65类,以总摄众病,临事处方,可得依之取决。很有实用价值。直到千年之后的现在,孙思邈的这些记载,仍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5.衡山釆松脂

唐贞观年间,孙思邈从江州到南岳衡山。衡山流泉飞瀑,峰峦苍翠,有五岳独秀之称,是历代帝王祭祀之地。衡山盛产银杏、金银杉等珍贵草木,为孙思邀考察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孙思邈在衡山,为了采集松脂,于立夏那一曰,从山岭向东跋涉四百八十里,又南行入谷五十里,到有大石四十余丈之处,见南面有大松三十余株,终于采到了不见日月之松脂。又将其带回炼制成衡山松脂膏,服之使人可以耐寒暑,五脏补益。这些生动的事实足以可见孙思邈当年采时用心的专注和经历的艰难。

6 .友人论学

令狐德棻,初唐著名的史学家,主编《周书》、《晋书》等,历任礼部侍郎、弘文馆学士等职。他与孙思邈是同乡人(今陕西耀县),在京城期间两个人交往甚为亲切,时常相聚谈古论今。令狐德棻了解孙思邈的渊--BO学识,深知其思想早已超出医学范畴。在他们的谈论中,孙思邈把哲学思维和医学相结合,由哲理会通医理,阐发了 妙解阴阳、 慎以畏为本等一系列真知灼见,让令狐德棻非常折服。孙思邈在同令狐德棻的谈论中,也吸收许多文史方面的知识。

7.魏征问史

孙思邈见多识广,有极其渊--BO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对南北朝后期和隋朝的历史,更是通晓备至。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下诏书,令名臣魏征、令狐德棻、姚思廉、孙处约等人编纂南北朝以来齐、梁、陈、周、隋等五代历史。在撰修这些历史的过程中,魏征、令狐德棻恐有遗漏,多次访问和请教孙思邈,请他对前代史实提供咨询。当时孙思邈年岁已高,但他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在解答魏征等人的疑难时,口以传授,把南北朝各国的情况从总体到细节,说得清清楚楚,如同他亲眼看见过一样,使朝野上下深表钦佩。


上一篇:黑水迷局
下一篇:如何用心理学把压力变成朋友?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