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小故事|睡前小故事|搞笑小故事|悬疑小故事|儿童小故事
首页 > 睡前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2024-07-27 13:31:41

心理导读:本文是 #老子智慧# 系列文章,鬼脚七全面解读了为什么说出来的“道”都不是真的“道”,解释了知识和智慧的区别,还有老子思想中的对立性和整体性,作者也分享了明白这些话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参考意义。 ——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参考译文]

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秘;

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按照老子的观点,他是肯定不会写道德经的,因为他自己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但在他要准备去隐居的时候,被一个守卫拦住说:你智慧那么多,如果你写点东西留下来,就不让走。这下好玩了,老子如果写了就说明自己的不知道,不写吧还不让他离开。于是老子琢磨了一下,开篇提笔写下了6个大字:

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就是说,能讲出来的道,也不是什么真正的道,接下来的文字,肯定也不是真正的道。说得俗一点,老子太狡猾了,6个字把一切责任都推掉了。

老子是得道的人,应该不会耍小伎俩来忽悠世人,他一定在想办法把一些他的一些智慧表达出来。为了形容这个不可道的道,老子费尽了心思,道德经总共才81章,5000多字,但老子提到了71次”道”。

我年轻的时候看这六个字,觉得就是一个装斯文的家伙,故弄玄虚,自己说不清楚吧,还说能说清楚的都不是真的。现在经历越多,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并不是因为我已经得道了,我远远没有理解老子说的道,只是我通过日常生活来理解老子:

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经常说:唉,就是那个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显而易见的例子吧,再看一个更具体的。让我们去给一个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人描述恋爱时的感觉,我们该如何描述呢?心跳加速、面红耳赤、日思夜想……说几个词就没法说了,但这些词都不能描述出谈恋爱的感觉,听的人还以为是大人尿床被发现后的感觉。

谈恋爱还有点高深,咱们就说一片树叶好了。给我们一片普通的树叶,详细的描述一下它的所有特点,告诉一个从来没有见过树叶的人。我可以保证无论我们的语言或文字如何丰富,这些描述都是不准确的,对方也不可能明白。我们说叶子是椭圆形的,对方问什么是椭圆形啊?我们说叶子上有纹路,对方问什么是纹路?我们说叶子厚一毫米,对方问什么是一毫米?还可以想像我们向一个从没有见过花的盲人,介绍花是什么样子有多美,盲人问你:什么是美?我们说就是好看啊,盲人问:什么是好看?奥修在解释这个概念的时候举的例子是让盲人去了解光,我觉得太残忍了,对盲人残忍,对解释的人也残忍。

语言是贫瘠的,比我们想像中的贫瘠得多。连一片叶子都描述不清楚,还能描述清楚道么?有人说我们平时可以描述清楚叶子的。那是因为我们自己也见过叶子,很容易就理解了,但我们都没有悟道啊,也不可能了解真正的道。向一个从来没有了解过的某个事物的人来解释某个事物,是不可能准确的。

知识和智慧有区别。

知识是可以学习的,我们知道1+1=2,教给小孩子,小孩子5分钟就会了。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写到书里,很多人就知道了;智慧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体会,坦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年轻的时候拿这句话来追妹纸,过了几十年或许我们才有点懂了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前两天看杨绛的百岁感言,或许杨绛先生才是明白了: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一百岁感言

智慧说的出来么?有很多很有智慧的语言,一个小学生也可以抄一句话:啊,生活就是一场经历,没有对错,没有目的。但他只抄了一句有智慧的话。我写文章,同样一句话,有的人看了觉得太对了然后大发感慨,有的人看了说又tm的发心灵鸡汤。为什么?因为智慧不是说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那种感觉只能体会无法表达。如何感悟智慧,我没法教,首先我也没有啥智慧,其次我要是真的教别人,教的一定不是智慧,因为智慧没法教。

再做进一步解释之前,还要回答一个貌似悖论的问题。既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还花了那么多精力来描述道,为什么后人还有那么多经文来解释?除了老子自己不得已写道德经以外,很多相关文章,包括我写得老子智慧系列,都不是在教智慧,只是为了让大家对这个产生兴趣,有所了解,试着去体验,去感悟。老子描述的道,也只是起到这个作用。

有了之前的解释,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就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什么是不言之教?有人说是教导百姓不用证令,我觉得就是教导别人,不用语言。

听说,我只是听说,得道的人传承衣钵的时候,真的就是在一念间传承的。我说的一念间,就像俩人头脑中一想,这衣钵就传过去了。有人忽然开悟了以后什么都懂了,也是这个道理,听说是在开悟的时候接受到了什么东西。唯物主义者会说这怎么可能呢?没有秘籍没有学习没有背诵没有考试怎么可能都知道呢?其实我也不信,就像古代的人不可能相信有收音机一样。我最近有一个感觉,如果把整个浩瀚的宇宙当成一颗大树的话,我们现在的科学就是树上的一片叶子而已,或许还不是叶子,只是叶子上的某一条纹路。当我们只看到一条叶子的纹路时,我们就去否定还有其他叶子其他树枝的存在,实在有些荒谬。

老子倡导不言之教,因为一旦说出来,就不对了。看上去也有点荒谬,我来试着解释一下。我们知道了美喜欢美,也就会知道丑厌恶丑;我们知道了善良喜欢善良,也就会知道邪恶厌恶邪恶;我们知道了快乐喜欢快乐,就会知道痛苦厌恶痛苦;我们知道了天堂喜欢天堂,就会知道地域厌恶地狱;我们知道了生命喜欢生命,就会知道死亡害怕死亡。所以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倡导的是一个整体,美和丑是一个整体,快乐和痛苦是一个整体,生命和死亡也是一个整体,就像硬币的两面,不能分开。所谓的美与丑都是我们人类定义出来,不是原本存在的,他们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不能去掉坏的,留下好的。我们能要一个只有一面的硬币么?我有时在思考一个很傻的问题,我身体的哪一部分代表我呢?是胳膊是我,还是脚是我,还是脑袋是我或者都不是我?砍掉一块还是不是我?哎呀,太绕了,估计很多人快绕晕了。

总之,意思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道不是说出来的,也说不出来。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的生活可以有些借鉴。

生活

大部分时候,我们没必要去解释太多。相信你的人,你没有必要解释;不相信你的人,你解释了,他也不一定信。举个例子,我写了一篇很烂文章,写得再烂,喜欢我的人也会从里面挑出来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观点来认同我,如果不认同我的任何观点,也会说你文采不错啊;我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写得再好,不喜欢我的人也会从中找出來一个有点小问题的观点来批判我,实在找不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说话,一直等着下一个批判的机会。

既然快乐和痛苦是一体的,遇到痛苦我们就应该淡定对待,就像对待天晴下雨一般对待。把心情当成天气非常恰当,有晴天有雨天,有阴天有雪天,偶尔还有电闪雷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对待天气变化绝大部分时候都能淡定,但对待自己的情绪不可以?因为我们知道天气变化是自然规律。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心情变化也当成自然规律来对待,自己去观察情绪,或许也会淡定一点。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死

生命和死亡也是一个整体,我们是该恐惧死亡还是拥抱死亡?其实死亡每天都在发生,我们身体内的细胞时刻都在出生和死亡。说死亡有点大,我们说感冒。我们是该讨厌感冒还是把感冒当成老朋友?感冒和其他痛病一样,都是因为自己身体不好时的特征表现而已,用来告诉我们,身体最近没照顾好。讨厌感冒,其实就是在讨厌我们自己。是感冒在告诉我们身体哪里有问题了我们该注意了。感冒是多好的朋友啊,它一直承受着莫大的委屈。

佛陀和老子一样,都是得道的人,他们的理念也很一致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陀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最后教大家一个做演讲或写文章装高深的办法。无论演讲做了多久文章写了多长,最后只要多说一句话,一定会让人觉得我们境界很高深。那句话也作为我本文的结尾: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写在结尾的话:

大家看文章时,不要下结论,不要全部认同作者观点,也不要否定作者观点。存在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当是看这个复杂的社会某一个缩影。

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这个故事看上去很傻,其实这个故事很有寓意,几乎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犯那几个盲人犯的错误。世界太大了,我们的阅历太少,我们看见的都是我们想看见的世界,而且只是真相的一部分。如果把整个世界当成一个大象,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哪一天我们发现自己之前错了,也很正常。每个人都是如此,包括那些伟大的科学家。


上一篇:他的世界,因她而改变
下一篇:记忆力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