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广为传唱的儿歌:“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抱抱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夸夸我,如果你们爱我……..”“家是爱的避风港。”当我们悲伤、委屈时、在愤怒无法发泄时,我们渴望父母能给我们一个爱的拥抱或臂膀。虽然我们渴望爱,但爱往往是那么不易被看到。
有位朋友说:“我昨晚和8岁的儿子争论到深夜,原因是儿子有两个生字不会写,让我帮忙,我忘记了,儿子自己查找了出来,写下来的字被同学拿走了,儿子非常生气,他说一下午都没有上厕所,课间也没有出来玩。回家后,儿子还是很生气,他的气无法消除,我俩一直争论到午夜。”为何理论到深夜这么久?妈妈是担心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不好,用她的知识和观念教育告诫孩子“你应该如何”,妈妈对儿子的爱披上了焦虑的面纱,儿子其实是需要妈妈的包容和理解,所以儿子感受不到妈妈的爱。
又如这样的场景:“一个小男孩在外面和人打--架,哭哭啼啼跑回家,这时妈妈大声的呵斥他说:“看你的熊样,打不过别人就知道哭,下次打不过就不要回家!”我想听了妈妈的话后,这个孩子会再次受伤,伤害会更深。小男孩打不过别人而哭泣,男孩需要妈妈的拥抱时,可妈妈真实的想法和担忧是:“孩子这么懦弱,长大后怎么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为什么家看起来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温暖?为什么当我们无处可躲时,家也不接纳我们?为什么孩子感受不到爸爸妈妈们的爱?其实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很多时候,父母过多的担心和恐惧淹没了爱的踪影。孩子登高怕摔下来,孩子要自己吃饭怕烫着,孩子打游戏怕上瘾,被恐惧紧紧攫住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恐惧,而不是爱。
当父母拒绝孩子独立探索、自主决定时,其实是在阻止孩子的成长,拒绝带给孩子的是挫败感和愤怒感。如我三岁的女儿在不让她自主做一些事情时,她会大喊大叫,她发泄的就是对大人的愤怒,她内心的呼声是我不需要你们来代替!“宝贝儿,你别拿,太重了;你别动,太脏了…”父母爱孩子不让他吃苦,父母爱孩子不让他受丁点委屈,父母爱孩子不让他历练,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孩子逐渐产生“我不行,我做什么都不行”的无能为力感,而长大后,父母则埋怨孩子:“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做,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这么脆弱,一点打击都一蹶不振!”可是,是谁成就了这样的孩子?是父母自己。
恐惧就像一片沼泽地,越是害怕会陷下去,越是深陷泥潭无法自拔。所以很多人都是设法逃避恐惧,越逃避,越适得其反。其实恐惧并非都是负面的,它是保护自我和他人的本能。因此我们需要的是面对恐惧,坦诚的和孩子说出自己的担忧,如当孩子登高时,不要一味的阻止,而是坦白的告诉孩子“妈妈会担心你摔下来,你自己能注意安全吗?孩子在母亲注意安全的叮咛下爬上了最高处,脸上露出胜利和喜悦的笑容,所以当我们直面恐惧时,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因为爱,请放手,让他自由的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