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小故事|睡前小故事|搞笑小故事|悬疑小故事|儿童小故事
首页 > 搞笑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坏小孩”他为什么“坏”?

2024-07-27 13:31:41

这篇文章,我将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坏小孩”,他为什么“坏”?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但是,当我们与有些人相处,会感觉很舒服,而与另一些人在一起,则会情不自禁地感到烦恼。于是,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做出一些判断,并给不同的人贴上不同的标签,比如“好人”、“坏人”、“乖孩子”或是“坏小孩”,等等。然后,我们又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让我们感觉舒服的人,我们会乐意与他交往,而那些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人,我们自然就会对他疏离,甚至想逃离。

对于那些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交集的人,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了,我们只要远离他们就可以了。但是,总有些人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比如同事、亲人,尤其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来咨询时,会向我讲述孩子的言行举止是多么的不合规范,为孩子操心,因为孩子而烦恼,询问我该怎么教育孩子。

其实,也有很多孩子会给我来信,诉说他们的烦恼和思考。

我们先来看一封网友来信:

陈老师,您好!五岁以前的我在奶奶家生活,那时的我开朗、阳光,见谁都是有说有笑。虽然小,但不管去谁家,都有人喜欢我,说我聪明。

可是,五岁以后,父母接我到他们身边。我父亲喜欢抽烟打牌,母亲是那种不爱生活、不爱一切的人,见到父亲出门就和他吵架,说他又出去败家。每次他们打--架我都很害怕,感到心里颤颤巍巍的,害怕他们把对方打死。

到父母身边之后开始上学,一二年级时,我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可是,过了二年级,我的学习就一落千丈,之后就一直处于中下等的水平。直到初三那年的寒假,开学报到那天早上,不知道为什么,我睡到十点半才醒,我一下子慌了,不敢去学校,想让父母打电话给班主任,帮我请假。可是,我的父母却觉得我学习不好,打电话丢人,不愿意帮我。我的心一下子就死了,那一天我就决定辍学了。

现在,我二十多岁了,上了几年班。现在的我,见人不怎么爱说话,看了一些书,总记得“沉默是金”。但我感觉生活没有以前那样精彩了,也没有信心了。陈老师,您能帮我分析一下,怎样才能找回原来那个开朗、活泼的自己呢?

我不禁要问:一个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小男孩,为什么几年不见就变样了呢?那个“见谁都有说有笑”的小男孩,怎么会信奉“沉默是金”了呢?我想答案就在他自己的信里,在他的成长环境。

上一期的节目,我曾提到过一位心理学家,一位儿童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他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足够好的父母”和“促进性的环境”。那么,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男孩的信里提到他的成长环境是不是一个适宜成长的“促进性的环境”呢?五岁前不在父母身边,来到父母身边,面对的却是一对经常打--架的父母。想让父母帮忙打电话给老师请假,父母却以“学习不好,丢人”为由拒绝提供帮助。那一刻,男孩说:“我的心一下子就死了。”我想,父母拒绝打电话,这就是所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我想再给大家说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大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曾经是我的学生,我是他的班主任。毕业后,我没有了他的消息,直到三年后,有一天,他突然通过qq给我发来信息。

他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现在会变得那么坏了?坏的彻底、无可救的那种。”回想起他当年的模样,憨厚的、规规矩矩的,走路都是安安静静的样子,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多可爱的孩子啊,哪个孩子长大了不会变呢?我问他:“哦,你觉得你变坏了,那究竟怎么坏了呢?”他回答说:“我现在吸烟、喝酒、纹身、打--架、交女朋友,还--。”“你觉得做了这些事情,就是变坏了吗?”我反问他,并在心里想:“会有几个男人不抽烟、不喝酒、不交女朋友呢?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有这些情况也算是正常现象了。”他继续对我说:“我的心也坏了。以前,我没有心机,现在有了;以前,我对人都是敞开心扉的,现在只是在玩心机。我不像以前那样了,我现在内心很封闭。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不想把自己废了。”

很显然,每个人对自己都会有期待,而且绝对是美好的期待。即使是所谓的“坏小孩”,他们其实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坏”状态。有些成年人看到“坏小孩”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姿态,奇怪这些孩子为什么不会自己要好呢?这确实让人费解:既然不想坏,那为什么不做个“好孩子”呢?

有这么一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叫“身不由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的学生继续对我说:“我不上学已经好几年了。从小我爸妈就不管我。我一直很叛逆,已经有三年,没有见过爸妈了。我一直在外面,什么事都做过,什么苦都吃过。一个人的时候,心情很差、很烦,就想打--架。小时候,我想有钱就好了,可是现在有钱了,却感觉没用。我抽利群烟,手机用苹果,还打算买车,但是还是感觉缺少了什么东西。我也想像老师您一样,平常的上班,平常的生活,多好啊。”

每次回味学生的这些话,我都感觉很心酸。正如温尼科特所认为的那样: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足够好的父母”和“促进性的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温尼科特被任命为英国牛津郡政府疏散项目的精神病学顾问,监控疏散旅馆工作人员对无家可归的孩子的护理工作。通过对一些具有“反社会倾向”的孩子的观察工作,温尼科特提出了他的“反社会倾向”的理论,1946年,温尼科特对法官们进行讲座,谈到了“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心理学问题”。他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如偷窃、破坏、撒谎、争斗等行为,表达了儿童的一种无助感,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方式以填补环境的缺失和断裂,这些反社会行为是向养育者发出的求救信号,是对环境失败阻碍发展的一种补偿。(参考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郗浩丽著)

说的通俗一点,孩子们只是在尝试用一些特殊的言行举止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希望大人们能够调整环境以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这是一种潜意识的驱动机制。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相比,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可惜的是,这种潜意识的信号,总是被误解。

当然,我无意要指责父母。父母也是平常人,不是无所不能的神。父母们怎样对待的自己的孩子,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被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过,父母们同样也是被自己的成长环境所塑造的人。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在尽己所能地向孩子提供成长环境,而且,基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养育。只是,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是采用想当然的理念和方法来对待孩子了。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成长,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在过去,传统的想法认为孩子的表现不规范了,就需要严加管教,应该受到惩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相信了“越是不可爱的孩子,越是缺爱”,所以,有些人则主张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要用温柔的爱来感化“坏小孩”,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宽容。

这两种理念,谁对谁错吗?究竟是惩罚比较好,还是包容比较好呢?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作为父母,我们究竟要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我们不能只是按照某一个人的理论来养育我们的孩子。那样的话,我们的孩子极有可能会成为理论的牺牲品。

让我们回归到生活情境中来,我们的人生不能只有惩罚和规则,也不能只有包容和自由,甚至不能只有爱,也不可能只有爱。前面这两个男孩的故事,我看到的是他们既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少父母的约束和管教。所以,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孩子,总是惹是生非,招到父亲的责打,但又总是屡教不改。为什么呢?缺爱的孩子,父母的责打也成了一种关爱的方式。只要能和父母保持联结,无论什么方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爱护和约束,同样都是不可缺少的。

家庭也是一个小宇宙,家庭成员就像是宇宙中的各个星球,每个星球之间都有相互牵引的力量。各种引力保持连接,且维持平衡,整个宇宙、宇宙中的每个星球,才能正常运转。

前几年流行一首歌曲叫吉祥三宝,有几句歌词就写得很妙:“太阳、月亮、星星就是吉祥的一家……花儿、叶子、果实就是吉祥的一家……爸爸像太阳照着妈妈,妈妈像绿叶托着红花……孩子像种子一样正在发芽。”

宇宙中有万有引力,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敬爱的父母们,先成长自己,把自己的家营造成为一个有序运作的场域吧。父母先让自己成为家庭小宇宙的发动机和油箱,孩子就能在家庭系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的位置和状态。

陈义萍: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讲师,父母视界联合创办人,杭州东方心理分析研究所专职咨询师。


上一篇:从痛苦走向幸福
下一篇:麦穗的故事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