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小故事|睡前小故事|搞笑小故事|悬疑小故事|儿童小故事
首页 > 搞笑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对精神疾病的误解,比精神疾病本身更可怕

译/冷门的少年

据估计,在美--国,每年有超过六千万人会遭受精神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也对他们身边的人,如家人、朋友、同事造成了困扰。事实上,如今对付精神疾病,医学界已经有了有效的治疗办法,而且获取治疗并不是一件难事,却仍然有约40%患有重度精神疾病的人不愿意接受治疗,而那些已经开始参与治疗的人当中,也有很多人半途而废,没有坚持下去。最近发表在公共心理科学期刊上的一项报告表明,“污名”(stigma)是造成许多人不愿意去治疗精神疾病的一大原因(译者注:所谓“污名”,大致可以理解为一种莫须有的负面印象或是偏见)。

一直以来,“污名”就是影响人们寻求治疗的因素之一,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污名”的影响尤其深远。

“伴随精神疾病而来的偏见和歧视,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与精神疾病本身一样大。它们妨碍了人们达成自己的目标,并且阻止人们寻求治疗。”主要研究者、伊利诺理工学院心理学家Patrick Corrigan说。

“当人们开始注意到精神健康问题时,马上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污名’会造成大麻烦,”美--国前“第一夫人”Rosalynn Carter等人在随后的一篇文章中评论道,她们都是卡特中心的精神健康研究项目的主持者,“这些问题在今天持续存在,相比其它疾病而言,精神疾病获得的研究资助最少,相关医疗保障措施也最不完善;人们对于精神疾病普遍有一种偏见;此外,媒体不负责任地对精神疾病与baoli之间联系的大肆渲染(其实两者之间联系并没有报纸上描述得那么大),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在报告中,Corrigan等对阻碍人们接受精神健康治疗的各种“污名”进行了分类。

一种常见的偏见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体,其行为无法预测,因此很危险。这种偏见引起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公共污名”(Public stigma)。一方面,因为想要与这种“公共污名”撇清关系、躲得越远越好,所以不少人即使患有精神疾病,也往往会在中途退出治疗,甚至排斥治疗。另一方面,“公共污名”也会影响患者身边的人,如亲友、医生等,的想法和行为。

Corrigan等指出,在社会机构和系统中,对精神疾病已经有了结构性偏见,这种结构性偏见反映在两点:(1)相比医疗健康保险而言,精神健康保险的覆盖额度更小;(2)相比其它医学研究而言,精神健康研究获得的资助更少。

面对这样的现实,研究者们在报告中提出了几种解决“污名”的办法,包括加强对“个人战胜了精神疾病”之类励志故事的宣传,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立法相关公共政策等等。

过去的几十年中,在精神疾病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推动者、医疗工作者等的共同努力下,精神疾病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令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足够且适当的治疗,然而,“污名”仍是对付精神疾病的一大障碍。现今关于人们实际参与精神健康治疗的研究,或许能够为消除“污名”提供帮助。

“本报告有助于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精神疾病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公共政策、法律、媒体等仍然是促进改革的重要因素,”Carter等评论道,“未来,我们还将致力于拓展精神健康领域与公共健康、初级卫生保健、教育等领域的联系。”

研究者们对未来抱有信心,“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完善的精神健康治疗系统,令人们不再受‘污名’困扰,能够主动参与治疗,尽早参与治疗,并最终获得痊愈。当这一天到来之时,我们就会知道,之前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


上一篇:为什么在聚会上感到孤独?
下一篇:如何正确教育0—7岁的孩子?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