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9月,晏阳初报考香港大学。不几天,香港大学校长索特将晏阳初叫到他的办公室,说:晏阳初,你考了第一,恭喜你,新科状元,你可以得到英皇爱德华第七奖学金,共1600英镑。1600英镑,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晏阳初做梦也不曾想到,他先是吃惊,后是欢喜异常。但校长继续说:不过,这项奖学金有一项条款,得奖人必须是英国国民,你愿意加入英国国籍做英皇的属民吗?这犹如给晏阳初当头浇了一瓢凉水,他把头一摇,毅然对校长说道:这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代价太大了!我不能以放弃国籍作为交换条件!说完转身走出了校长办公室。
1913年是什么年代?清政府刚刚被推翻两年,国家命脉正掌握在北洋军阀袁世凯手里,政治一片混乱,民不聊生,国将不国。即使如此,青年晏阳初仍然热爱自己的国家,宁肯放弃巨额奖学金,甚至不顾自己的前途,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国籍。
近百年过去了,今非昔比,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国家富强了,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了,可是,百万留学生仍滞留海外,有多少青年学子以拿到外国绿卡为荣!国籍的分量是重如泰山,还是轻如鸿毛?原因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