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制的心理分析网络课程班的学习接近尾声,毕业之际我们齐聚广州,开始为期一周的研习体验。天南海北的同学聚到了一起,每天的学习体验之余,最期待的便是同学们的聚餐活动了。
“食在广州”确实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每天我们更换着不同的餐厅饭店,体验着不同风味的美食。由于人数众多,所以每次我们可以点的菜式也非常丰富,买单的时候,AA制平摊一下,经济又实惠。
第3天晚餐过后,买单的时候,某位“眼尖”的女同学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小票上面多有了一道我们并没有点的菜,于是找部长对质。部长核对后澄清是服务员打单时的“疏忽”,一脸歉意的笑容显得很无辜。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每次买单的时候,我们都会特意留意小票和明细单据,结果发现,小票上多出菜式或重复出现菜单,似乎并不是个别现象,有另外的2家不同的饭店也出现了相似的现象。最后都是在大家的“火眼金睛”中,重新修改订单,陪笑道歉。
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愤愤不平,异口同声地说着在自己的生活里,也遭遇过相似的情景。由于缺乏统计数据的支撑,我尚不能判断这是否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这足够给我们敲醒“警钟”。
商家抓住我们的什么心理忽悠我们?
站在商家的角度,为什么在小票上“做手脚”,可以得逞,这里面包含了三种情况:一是顾客根本不看小票,直接买单;二是顾客看了小票了,但并没有发现;三是顾客看了小票,发现了,但并不计较。
第一种情况其实很常见。从个人特质上来讲,那些不拘小节的、对他人信任度高的人更可能忽略小票的具体内容。而从外在因素看,则是“土豪”更可能直接买单而忽略小票。而不得不提的中-国人特有的“抢着买单”现象,更是把这种情况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管是为了情谊还是“面子”,这类人在买单的时候,不会去特别留意小票,更多是受情境因素影响,当然也可能有个人特征的原因。于是,抓住了该群体的心理,商家们“光明正大”地在小票上“做文章”,则显得“底气十足”。
第二种情况是最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和重视的。有些人确实浏览或仔细看了一遍小票,但“猫腻”仍然没有被看出来。就像那天我们吃饭买单的时候,服务员把小票先是给了我们餐桌上的“大姐大”,“大姐大”仔细看了一遍,把小票递给我,说着“没问题”,我仔细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终于发现了“猫腻”——茶位费重复两次出现。奇怪的是,同一张小票上的问题,为何在有的人眼里,就“视而不见”呢?
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类确实存在着“视而不见”之错误。究其原因是,人眼并非照相机,当人眼传递信息到大脑时,大脑会自动挑选,选择有用排除无用。因此我们看到的东西是根据我们的注意力来进行选择的,如果我们的注意力不在其中,则即便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也未能将其察觉。上述提到的“大姐大”因为看小票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没有在餐桌上出现的菜式”,因为出现了“选择性关注”,忽略了重复出现的“茶位费”。另外,相关的研究也表明,男女性的大脑记忆区域是存在着差异的,男性更善于关注大局,而女性更善于关注细节。商家很有可能利用菜式的相似性及反复出现进行“无中生有”或“偷天换日”(见下面的模拟小票图),在核对小票时,如果不能做到既关注细节,又关注大局,则可能被“蒙混”过去。
第三种情况,可能较少见,而且更为复杂。在看了小票,发现问题存在时,却不去追究,是为了维持“面子”,还是认为“无所谓”或另有所图,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模式,正是商家最希望获得的局面。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得逞”,在被识破无法“得逞”的情况下,商家往往是陪笑道歉则可化解问题,一般不会给商家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损害,所以动了歪念的商家们屡试不爽。
如何避免买单时被忽悠?
首先,“防人之心不可无”,向周围的亲朋扩散商家惯用的在小票和订单上使用的“伎俩”,打好“防忽悠”的预防针,买单的时候,要求对方提供小票或再次确认订单情况。
在确认小票或订单时,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既要注意是否出现多余的消费,也要防止出现重复的消费,还要关注明细的金额及计算。最好是现场寻找一位不同性别的朋友帮忙核对。
最后温馨提示:以上提到的防范,不仅仅是在餐厅饭店,还包括超市、商场等其他的发生消费的地方。
如果您也想成为的专栏作家,点击来吧,成为专栏作者
郑秋强: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