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在电视上看老版的《三国演义》,对一个场景的印象特别深刻。那是官渡之战,袁曹对垒,一个曹军士兵捧着一根玉米在啃,忽然一支长箭射过来,把他射倒在地,一名军官手执大盾扑过去把他拖走。当时我看到这个细节时很感动,觉得编导真是用心,充分体现出曹军缺粮的艰苦卓绝。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史实错误。玉米一直要到明代才被引入中-国。三国时期的人,不可能吃上这么高级的食物。
金庸《天龙八部》中有一段行文:自此一路向东,又行了二十余日,段誉听着途人的口音,渐觉清雅绵软,菜肴中也没了辣椒。我初读的时候,没觉出有任何不妥。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辣椒是在明朝末年被引入中-国,人们真正开始嗜吃辣椒的习俗,是从乾隆年间才开始的。北宋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没机会享用辣椒。
今人描摹古代的文学作品,无论考证得多么仔细,总会不自觉地把当下的种种习俗代入古代情景尤其是像作物引进史之类的冷门细节,一不留神就会犯错。这些小错误其实无关宏旨,但细细追究起来,却也别有一番趣味。除了玉米和辣椒以外,苹果、蚕豆是在元朝末年才被引入中-国,马铃薯、南瓜、花生也是明清之交才初次出现,至于草莓,都快到民国了才被引入中-国。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水果佳肴,搁到古代,怕是有一半人都认不出来。
和〇哲郎在他的人类学著作《风土》中认为,一种文明的性格,是人类适应外界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及民族精神的烙印,这种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理、水文、植被与农作物等因素。我开始浮想联翩,如果那些作物和水果更早地被引入中-国,会对中华文化的形成起到怎样的作用?
如果蚕豆在宋代时就出现了,苏轼会如何津津乐道喝一口酒、吃一粒蚕豆的悠闲?如果草莓在唐代时就有,杨贵妃在荔枝和草莓之间该如何抉择?冯延巳若见过苹果,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会不会变成惆怅墙东,一树苹果带雨红?
如果辣椒在三国时期的四川就开始流行,籍贯在山东却在湖北长大的诸葛亮,会不会因为吃不惯辣食而毅然决定北伐?马铃薯这么高产的作物如果出现在汉代,卫青和霍去病大概会把匈奴打得更远一些吧?如果南瓜自古就产生于中-国,《诗经》中的那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会不会变成投我以南瓜,报之以琼琚?
再想象得宏大一点,比如咖啡。咖啡豆原产于东非,很早以前就开始在中东地区流行了。如果它很早就被西域商人带入中原,并在交趾、交州等地尝试种植,咖啡会不会和茶一样,也成为中-国人的传统饮品?要知道,喝咖啡可以提神,苏秦就不用锥刺股了,祖逖也不必闻鸡起舞了,喝一杯咖啡就都解决了。诸葛亮日夜操劳,食少事烦,全靠狂饮咖啡吊命;李靖带着三千骑兵奔袭突厥汗帐,人手一袋咖啡提神。于是咖啡在中华文化中,逐渐演变成了勤奋勤政的代名词。儒家说咖啡好,提神醒脑,勤学必备;佛家说咖啡好,苦集灭道,感悟人生;道家说咖啡好,黑色的咖啡,白色的牛乳,正合阴阳调和之道。三教合一,都视咖啡为修行的一部分。说不定还会有闲人写出一本《咖啡经》,专门研究哪里的水最适合冲泡咖啡,哪里的糖最适合用作添加云云,并衍生出一整套烦琐复杂的咖啡道,甚至还会分成放糖和不放糖两大流派,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至于咖啡在古代的名字,肯定也不会叫咖啡,可以叫作苦沸。苦者,言其味;沸者,言其泡法,可谓音意俱佳。
这么想象下去,简直没完没了。你说这些事情要是真发生了,该多么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