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的3月25日,意大利的小城帕尔玛,一个裁缝的屋子里,随着哇哇的啼哭声,一个男孩儿来到了这个世界。在这间到处是针线和布匹的裁缝屋里,家里所拥有的只有缝纫机的鸣叫声和女人们急急忙忙跑来跑去浆洗衣服的身影,一切似乎与音乐没有什么关系,然而这个小男孩儿却仿佛对音乐情有独钟。9年之后,他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独特领悟,考入了帕尔玛音乐学院。又过了10年,一个年轻的大提琴演奏手走出了音乐学院的大门,他就是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第二年,这个小伙子便站在了意大利歌剧团的演奏员的行列里,随着乐团赴南美做巡回演出。当时,里约热内卢是意大利歌剧团巡回演出最重要的一站。剧院里坐满了热情的观众,乐池里的演奏员也就位,此时演出就要开始了。突然,意外发生了。
与乐团签约的巴西指挥家,因为无法适应意大利歌唱家的演唱风格便声称自己的身体欠佳,临场提出了辞职。乐团只得宣布演出将由候补的指挥执棒。然而,当候补的指挥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观众席里却传来了一片大喊声,硬是把替补指挥从舞台上赶了下去。几位合唱队的队员为了挽救这种难堪的局面,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新来的20岁的大提琴手托斯卡尼尼,大家听说他曾经指导过合唱队,虽然不知道他的指挥能力如何,但此时整个乐团里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只有他一个人。所谓救场如救火,于是合唱队的一位小。。姐便自告奋勇前来请求大提琴手托斯卡尼尼马上上场指挥。
此时,几乎所有人的手心里都捏着一把汗,大家担心托斯卡尼尼会拒绝,更担心这个从来没指挥过如此大型乐团的年轻人会将演出搞砸,那样大家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饭碗。
谁也没有想到,这名只有20岁的小伙子竟然毫不犹豫地冲上了指挥台,拿起指挥棒,连乐谱都没有看上一眼,便信心十足地指挥起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居比尔威尔第的那部几十年后让北京观众掏了1800元人民币的腰包才得以一饱耳福的歌剧《阿伊达》。
随着指挥棒的扬起,人们的心渐渐地被音乐带到了遥远的埃及,大家的思绪在婉转悠扬抑或威武雄壮的乐曲声中跌宕起伏。剧末,为爱而准备殉情的阿伊达躺在被判活埋于墓中的恋人拉达梅斯的怀里,在公主的悲泣,女巫和祭司的庄严的弥撒中,四块巨石向他们一步步地逼近,把他们封死在了祭坛下的地窖里。当祭坛上空响起了阿伊达与拉达梅斯最后的歌声再见吧,大地,再见吧,泪之谷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人们被剧情所感动,更被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指挥者那忘我的投入而倾倒。观众们惊叹在长达150分钟的演出中,这位年轻的指挥者竟然一眼乐谱没看便把这部著名的歌剧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而此时他们并不知道,就是这位让大家激动万分的年轻人,在几个小时前,却仅仅是乐团里的一名普通的大提琴手。
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后有人问托斯卡尼尼演出中的感受,他说:除去手中的指挥棒,我几乎忘记了一切。我不是什么天才,我并没有创造任何的奇迹,我只是在用心演奏别人的作品。正如曾以歌剧《西部女郎》、《图兰朵》而闻名于世的作曲家普契尼所说:托斯卡尼尼的指挥艺术风格不仅仅是按照作曲家的乐谱来指挥,而且他让人感到好像是作曲家钻进了他的脑袋里。
从这一天起,这位年轻人便成为巡回演出的常任指挥。并且凭借着记忆指挥了11部歌剧的16场演出,他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托斯卡尼尼常说起自己第一次指挥乐团的经历:我想我应该感谢那位临场辞职的巴西指挥家,是他让世人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指挥才华,如果没有他,或许我将永远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大提琴手。
如果有一个舞台,一个机会,就别说拒绝,尽情展现。人生本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