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日常的生活环境总是给我们提供了各种暗示。心理学家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里,人们却老实得多。——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暗示只要求暗示者接受现成的信息,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
(一)英国作家索利恩所著的心理小说新鲜空气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威尔逊喜欢新鲜空气的程度,无人能及。一年冬天,他到芬兰的一家高级旅馆住宿。那年冬天奇冷,因而窗子都关得严严实实的,以防寒流袭击。尽管房间里舒服无比,但威尔逊一想到新鲜的空气一丝都透不进来时,他非常苦恼,辗转难眠。到了最后,他实在无法忍受,便捡起一只皮鞋朝一块玻璃样的东西砸去,听到了玻璃碎裂的声音后,他才安然进入梦乡。
第二天醒来,展现在他眼前的是完好如初的窗子和墙上破碎的镜框。索利恩的这篇小说涉及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暗示。
什么是心理暗示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暗示只要求暗示者接受现成的信息,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是一种含蓄的“诱导”方法。美--国有一种戒烟电话,当某人烟瘾上来而无法控制时,拿起电话听筒拨一个特定的号码,就可以听到听筒里传来的叫人难以忍受的气喘声、咳嗽声,从而打消吸烟的念头。
日常的生活环境总是给我们提供了各种暗示。心理学家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里,人们却老实得多。这也不奇怪,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在办公室里摆过多的沙发,甚至摆一张床都会使人时时困倦,因为这些摆设总是在暗示我们:该休息一会了,如果办公桌上摆一只烟缸,那么,桌子的主人就会因烟缸的暗示不断地吸烟……可以说,我们都生活在“暗示”的世界中。
(二)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从这个观点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简单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觉!”“闭上眼睛!”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反倒使孩子更加兴奋。这时,你不妨在被窝里给孩子讲故事:“有一天,小鸭子要出去玩。妈妈对他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小鸭子不听,走到河边一看,鱼都睡觉了。走到树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里,小鸡都睡觉了,睡觉了,睡觉了,他们都睡觉了,他们都把眼睛闭上了。小鸭子想,妈妈说得对,我也想睡觉了。于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用一种单调的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眼了”等,声音逐渐逐渐减弱,最后若有若无。你在讲故事的同时闭上眼睛,并不住地打呵欠。试一下吧,灵验得很!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暗示不仅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还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在实验室里,反复给被实验者喝大量的糖水,经过检验,可以发现其血糖增高,出现糖尿并且尿量增多等生理变化。后来,不给糖水,实验者用语言暗示,同样会发生上述生理变化。这一实验表明,语言暗示可以代替实物,给人脑以兴奋的刺激,虽然被实验者并未喝糖水,但人脑仍然参加了体内糖的代谢活动。人们常讲的“望梅止渴”,也是由于暗示的积极影响。
有人曾经做过“人工印记”的实验。用邮票大小的湿纸片贴到被试者的皮肤上,告诉他说,贴上之后这块皮肤就会发烧。不一会儿,揭去纸片,皮肤果然变红了。还有人将一块金属硬币放到暗示者的手臂上,暗示说这块硬币刚在火上烤过,会把皮肤烫起泡来。没过多久,硬币下面果真“烫”起了水泡,呈现了二度烧伤痕迹。
许多生机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后(特别是“不治之症”如癌症等),精神立刻萎靡不振、卧床不起、不思饮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在短时期内死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心理暗示的缘故。瑞典一位老妇人只是患了感冒,但由于教堂牧师在一天内探望了她三次,因而怀疑自己是患了绝症。几天以后,她便因精神崩溃而去世。读者,你会探望、护理病人吗?请千万不要在脸上扮出悲天悯人的表情!
暗示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当孩子参加高考时,父母总是叮咛:“千万不要紧张”;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斥责他:“笨得不行”;当孩子挑食时,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诉说:“他不吃白菜”;当孩子尿床时,父母总是为他辩护:“他憋不住尿”;这些都能助长某些不良的倾向。重复暗示能引起对方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向,产生与父母愿望相反的效果。
(三)自我暗示
暗示的种类很多,自我暗示是其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索利恩的那篇小说中,威尔逊由于对新鲜空气十分敏感,紧闭的窗户就使他产生了自我暗示:新鲜空气一丝都透不过来。这种暗示使他越来越紧张,最后真的透不过气来。当他打碎了“窗户”(其实只是一块玻璃镜片)时,又产生了自我暗示:这下房间可有新鲜空气了,从而坦然入睡,安静地进入梦乡。
读者朋友,你经常为失眠所困扰吗?下面介绍几种“暗示催眠”的方法,不妨一试。
1、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巨大的充气玩具,这充气玩具有几个地方正在不断地漏气,因而不断瘪缩。等到了“气”漏完了,你也能进入梦乡了。
2、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猫,舒服地蜷缩在床上,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处于松弛状态,并装着打呵欠。纽约一家电视公司有一个固定的节目叫电视呵欠。在一次节目时,一个男人在屏幕上津津有味地打呵欠,这是暗示:该睡觉了。第二天,这个公司竟收到了几百封信,失眠者要求每晚都重播这个镜头。以后,这个镜头便成了该电视台的“压轴戏”,在一个接一个呵欠的暗示下,观众很快就产生了睡意。
3、设想你是在自然界最宁静的地方,比如说在河岸上、花园里,时值阳春三月,松针落在河滩上、泥土里,你躺在绿草如茵的大自然里,诗情画意,这是多么令人陶醉(耳边甚至还有小鸟的啾鸣声)。想着想着,渐渐睡意便袭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