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8月20日上午8点左右,载有吴长庆6个营、3000人的大清国兵舰到达仁川附近的海面。
仁川就在眼前,眼前另有船,船的上面有太阳,太阳下面另有太阳旗。
也就是说,--人的船也到了。
世界真是太小了,人生那边不重逢啊,天下谁人不识君啊,重逢何必曾相识啊。
双方就不用热情地打招呼了,游戏法则都晓畅,从仁川到汉城这铁人三项赛的资格赛,持续镇静进行。谁先跑到,谁就有发言权。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吴长庆和丁汝昌决定不在最初确定的仁川港登陆,兵舰绕到距仁川30多公里的南阳府海面上先抛锚,再去另觅地点。
面对这片陌生的水域,负责运兵的丁汝昌决定自己亲自去勘查一下路线和地点。
吴长庆一看,船上两个主将不能都跑出去当工兵啊,慰庭,你代我跟丁将军走一趟吧。
丁汝昌和袁世凯驾着舢板出发了。时间一长,正赶上落潮,他俩就光着脚板在乱石滩上走,丁汝昌这样的水师老兵啥事儿没有,可袁世凯却是在保持着用他那双已经磨出血的养尊处优的脚在行走。这让丁汝昌对这个公子哥有些刮目相看了。
经过仔细勘查,最终确定在马山浦登陆。丁汝昌带一部分人在军舰上警戒,保证清军的后方和退路的安全。
吴长庆命令先锋营营官,在次日黎明之前,三千人马必须一切登陆集结完毕。
就在这个时候,先锋营的营官报告说,士兵们不习帆海,水陆两栖,白加黑,长途加漫游,晕船的太多啦,饭一口也吃不下,能否歇息歇息再行动啊。
可是,吴长庆的眼前,一向晃动着的,是仁川港那迎风作响又非常刺眼的太阳旗。兵事如水火,差一刻都可能让--人抢先到达朝鲜首都,那就前功尽弃了。
吴长庆大怒,不想干你就回家呆着,撤掉先锋营营官,命袁世凯率领先锋营,灵敏部署登陆事宜。
袁世凯正愁没有机会显示自己呢,不知道他怎么鼓捣的,只用了一个时辰,先锋营就已经在岸上符合地点安好营扎好寨,迎接后续人马上岸。吴长庆没想到这小子不仅是个好参谋,更是把指挥的妙手。
让吴长庆没想到的事儿还多着呢,在随后的日子里,袁世凯险些天天都会在刷新着吴长庆没想到的事的记录。
宋朝的战神岳飞元帅有句名言,文官不贪钱,武将不怕死,这样的官儿,能力再低,也是好官儿。如果不是这样,再有能力,于国于家,都不是什么好事。很有可能,这样的人能力越强,对国家越有害。
清朝的军队在太平天国时期就显露出了极度腐朽的势态,捞钱倒是把妙手,打仗却根本不行。然而,取代八旗、绿营崛起了湘、淮两军,在伴伴随着太平军和捻军被镇压后,也迅速走向了腐朽。
到达朝鲜的官兵将弁,天高天子远,纪律松弛的本相又显露出来。
几个兵痞认为,老子撇家舍业,到这里来替你们卖命,拿几个钱,玩几个女人,算什么大事,就当是犒劳爷了。
于是,走在大街上,随意抢夺朝鲜人财物的状况常常发生,甚至发生了--骗劫掠的事件,引起了朝鲜人对“天朝上国”的官兵的非常反感。局面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将使大清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袁世凯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他从兵书史传中学来的东西又让他跃跃欲试了。他自动找吴长庆,提出要整顿军纪,吴长庆命他为总理前敌营务,负责军纪纠察。拿到令箭的袁世凯从营中抽调一批素质优秀的兵组成执法稽查队,亲自率领,第一次巡查,就直接抓了7个违纪士兵,当场为他们的脑袋搬家,这才逐渐扭转了入朝官兵的恶劣个人形象。
不过,袁世凯感觉像是是Sr上瘾了。
一次,吴长庆的一个亲兵犯了法,正好被袁世凯给逮到,吴长庆赶紧来到袁世凯的办公处,坐在那里不走,边品茗水边拉家常。袁世凯晓畅是怎么回事儿了,他说,大人,您先坐会儿,我去趟厕所。过了一会儿,小袁从外面返来,通知吴长庆说,您别等啦,我已经把他的头给砍下来了。
--那天,小袁不知喝没喝二锅头。反正胆很壮,手挺狠。
吴长庆到底依然有统领风姿的,他哈哈大笑说,好,好,好,为将之道,就当如此。
又一次原谅了小袁的冒失和不留情面。朝中有人,就是好做官啊。要不是有这重干系,袁世凯一定有的是小鞋穿了,脑袋能否保住还难说呢。
吴长庆回去后,警告身边的亲兵:你们做事可要当心啊,违法乱纪的事儿可别叫袁世凯给碰上,否则,我也不一定保得了你们。
全军悚然。
8月25日,清军终于在陆地上抢先--人一步,到达了汉城南效。
吴长庆等主要将领造访大院君,双方会谈协调,大院君约定第二天回访清军。让他万万没想到,等待着他的是一场鸿门宴。
大院君如约回访。按照预先制定好的方案,清军把大院君的亲兵挡在外面好酒好肉地招待,走进内间的大院君,直接被早已做好预备的清军塞进轿中,从后门押出,星夜赶往清军兵舰,直接送到保定的直隶总督府。这一关押,就是好几年。
诱捕大院君过后,清军应国王李熙之请,分路围攻起义的士兵和贫民,清军的热兵器很快就占得上风,没费太大力气就很快平定了朝鲜的叛乱。
--军队慢了半拍儿,朝鲜国内的迅速稳定,让--找不到了用兵的借口。
9月,清军和朝鲜军队一路,找到流落民间的闵妃,由袁世凯护送其回到王宫。国王和闵妃大为感激,闵妃发现,原来清廷的人比--人可爱多了,开始与清朝的干系密切起来。
从平叛这件事儿上,有一个环节出了重大纰漏,但事先的人没法感觉出来。
力主擒拿大院君,现在没查到是谁出的念头,是朝鲜特使?是代理北洋大臣张树声?依然吴长庆或袁世凯?
捉拿大院君,是书本上“擒敌先擒王”理论的简朴运用,却没有考虑更复杂的其他因素。这是从维稳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是一个非常短视的功利行为,而且一定是情报没摸清。这件事带来了极大的后遗症。
首先,大院君是与清廷走得最近的,而闵妃是亲日派,事先只看到大院君挑动了暴民的动乱,所以就把他捕捉了起来,这个逻辑太直接,这样就把亲日的推上了台,把亲清的给整下了台;其次,直接把一国之君的生父给扣到异国异乡,这对于国王本人和臣民来说,在感情上,都永远是一个疙瘩;而且,之后局势发展确实验证了拘捕大院君这一策略的严重失误。因为几年后,把大院君送回朝鲜,大院君由一个铁杆儿的亲清派,变成为刚强的反清派。
不过,不管怎么说,平乱事件,控制了朝鲜局势,让--人的阴谋没能得逞,也算是取得了圆满成功。10月,清政府下诏夸奖有功人员,吴长庆以“治军严厉,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等,把袁世凯列为头等功上报北洋大臣。又经李鸿章和张树声联名保奏,袁世凯赏顶戴花翎。从此,“袁世凯”这三个字,开始进入了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李鸿章的法眼中。
这一年,袁世凯23岁,当兵刚满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