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份小报上看过,说人20岁之前必须要做的几件事,有失恋、辞职、离家出走,等等,有点搞笑。不过,在某个年纪回顾一下自己生活的过往,想想自己在此之前的得与失,是应该做的事。
回想自己人生的最大收获,是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事:读书。纵观个人史,本人的启蒙阶段总是要比别人晚。别人早早就明白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我还游手好闲、玩兴不减;别人已是情窦初开了,我却发育迟缓,不解风情;别人一进入社会就八面玲珑、世事洞明,而我却懵懂未开、不知所措。所以青年时就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对我而言绝对是件大事。别的事可以晚一点,唯独这件事不能晚。因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最接近生活本质的生活;读书也是一种信念,一种脚踏实地、不随波逐流的信念。当我找到读书是自己的最爱时,实际上是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开始获得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这比什么都重要。
读书是怎样一种感觉呢?有点像饥饿的人沉浸在美味中,嗜睡的人对美梦的留恋,但这仅是一点感官上的快感,读书带来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愉悦、心灵的满足。这种愉悦与满足所产生的巨大享受,不是语言能说清楚的,甚至不愿用语言去描述,舍不得与别人分享。所有的享受,都容易使人懒惰,读书也不例外,而且精神享受所产生的懒惰尤甚,有时就常做这样的白日梦,能整天不干别的,光读书,就好了。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喻嗜好的读书犹如打牌,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要打,目的不在赢钱,而在有趣。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一头扎进了书里,反而会对摆在眼前的黄金屋视而不见,错过捞个黄金屋的诸多机会,更是会冷落颜如玉,令颜如玉耿耿于怀愤愤不平,又无可奈何。当然,读书没有狭隘的功利动机,不等于就是没有追求没有目标,也难免会有僭越的想法,想一吐为快。但等提起笔来,却欲言又止,无处下笔,此时才发现,不是材料不够,就是设计不周。材料与设计,书中均有现成的模型,此时读书,是以书为师,不再走马观花,而是醉心于其中的机巧关键,平时难以领略的意味、忽略过的细节,此时无不妙处毕现。但再好的设计终是别人的,自己要写,还要重新设计重新思考。而引入思考正是读书真正的价值所在。读书就是学会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读书人可以不写作,但一定要思考,不思考的读书人是给书搬家的劳动力,不过是把书从一个房间搬到另一个房间,搬得再多,跟他自己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时候,书就不再是老师,而是朋友,彼此间进行的是平等的交流。思考的时候,人才能从对书的崇拜中走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沿着书的阶梯一步步登上高处。思考中,人获得是一种独立的权利。思考或书写,也是享受,是甘苦同在的享受,应该就是所说的幸福那样的东西。
真正的生活是从阅读和思考开始的。正确地阅读人生,平静地思考人生,然后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发现自己的浅薄、浮躁、迷惘,开始无比强烈地渴望改变这一切,并为创造一种新生活而不懈努力,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绝不妥协。阅读与思考能赋予人生活最重要的能力洞察真相的能力。面对各种诱惑与假象,不会轻易为外物左右而迷失自己,牢牢把握住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这样的生活品质是任何外在的、物质的标准所难以衡量、难以比拟的。
最喜欢的事是读书,最不喜欢的事也就有了:那些无意义、浪费时间的事。有的人以消磨时间为乐,消磨自己的时间,可能也是一种乐趣,只是不为别人所知。还有很多人,专门消磨别人的时间,并以此为理所当然。对这样的人和事,深恶而痛绝之,犹恐避之不及。但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无法避开,也不再生气上火,既来之,则安之。每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来个神游物外,或干脆就观察思考眼前这样的人,好歹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其中总有某一方面的意义,有助于对生活的理解。这只能算不是办法的办法了。
生活从阅读开始,从思考开始。每一件正当的、真正喜欢的事,都有改变生活的力量。条件是要找到它,并从精神上投入其中。找到它是幸运,投入其中就成为享受。充实的人生无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