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直至今世,怀疑和相信两派学人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北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可谓众人皆知,诸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等,而他的突然死去以及皇位传弟未传子,也颇引起后人的兴趣与争议。
因周恭帝年纪仅有七岁,军权完全掌握在身为北周大将的赵匡胤手上,于是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轻易黄袍加身,半推半就建立北宋。随后,赵匡胤深怕部下如自己一般篡夺皇权,于是设计杯酒释兵权,令石守信等开国功臣退位养老,但是最终仍未能躲避旁人对皇权的觊觎,此人便是其弟晋王赵光义。
按史书记载,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继承皇位。比如《杜太后传》有如下记载:建隆三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上述记述,司马光《涑水纪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多有雷同。不过,金匮之盟之原文却始终没有露面,这也是后人为之提出质疑的重要原因。
后人质疑的主要理由在于,建隆二年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只有34岁,且无短命之征象。而当时赵光义23岁,太祖长子德昭14岁,与赵光义相差仅7岁。按正常逻辑,太祖即使不至长命,至知天命之年应是可期,而那时的德昭还能如太后所言仍为幼主?此外,如果真有所谓遗诏,太祖临终前也应打开金匮公之于世,因何等到太祖死后六年才由赵普说出?而且,如果公布遗诏,其全文又未能公布只是半遮半掩,这也不能不令人表示怀疑。当然,对于这些质疑,有观点也予以解答。比如太后立此盟约,是因为当时王朝更替频繁,五代君主十三人竟有七人死于非命,这些不能不令杜太后加以考虑。
至今,关于金匮之盟的争议并未归于一致,而不见盟约原文,恐怕将使这宗疑案成为永远的历史之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