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惜名声,洁身自好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祖籍江西临川,后迁居汤家山(今江西省抚州市)。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四代均享有文名。父亲汤尚贤是个知识渊--BO的儒士,为明嘉靖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
生于1550年的汤显祖,天生聪颖,卓尔不群。据说他五岁时就能对对子,乡邻皆去检验,连出数对,没有他不能应声对上的。他十三岁时,督学赏其才华,将他补为生员,每次考试他竟然都能名列前茅。年方弱冠,就已经饱读五经、诸史,精通乐府、五七言诗,此外还旁通天文地理、医卜筮,可谓全才。二十六岁时,汤显祖的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问世,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一时间声名鹊起,海内人士都以与他结交为心愿。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却在科举之路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汤显祖两次参加科举均落榜。他之所以名落孙山,实际上是当朝宰相张居正暗中操纵的结果。
当时,张居正的儿子正好也参加会试,中进士早已是内定之事,同时,张居正希望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也好掩人耳目。四处打听之下,得知最有名望的考生是汤显祖和沈懋学,于是张居正曲意笼络,声言只要肯同自己合作,就担保他们两个高中。
沈懋学屈从于张居正的--威,果然如愿以偿地与宰相公子一同榜上有名;正直的汤显祖却洁身自好,先后两次拒绝招揽,并讽刺地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他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处女的贞洁还要重要,在名利面前,宁愿尽弃浮华也要洁身自好。不识时务的结果是异常残酷的,在科举之路上,汤显祖连年不得志,直到1583年,张居正死后第二年,才以极低的名次考中进士。
批评的矛头直指皇上
满以为人生从此扬帆起航,结果,权臣张四维、申时行相继当了宰相,以翰林的职位许诺汤显祖,想拉拢他入幕效力。汤显祖依然拒绝,他说:余方木强,故无柔曼之骨。意思是自己全身都是硬骨头,不会妥协。
把当权者全都得罪了一遍,汤显祖的仕途自然是充满了挫折。他先是在北京当了个芝麻小官,第二年又被打发到南京,任太常寺--BO士,后迁任南京礼部主事,一待就是七年。自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以来,南京一直是明朝的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和礼部尤为其中的闲职。汤显祖在南京被朝廷冷落的期间,虽有京城的官僚慕名请他回去任职,但最终并未成行。
汤显祖的铮铮傲骨、凛凛丹心,贯穿了他的为官生涯。即使对当朝天子,汤显祖也丝毫不露谄媚之情。他在南京任职期间,有一次,皇帝认为言官有欺瞒之罪,下令停俸一年。汤显祖即刻上书,称言官并不全是不顾君臣大义之辈,只是朝中权臣窃用帝王之威,培植党羽,忠直之人不获重用,这才是导致言官不敢直言上谏的根本原因。皇上既然追究言官蒙蔽之罪,为何不追究把持朝政的辅臣之罪呢?居然敢将批评矛头直指皇上,足见汤显祖的为人。
1591年,被视为不祥之兆的彗星出现,那年,也是汤显祖的不祥之年。他目睹太湖遭灾,沿岸赤地千里,白骨蔽江下。朝廷发了数十万两赈灾银两,派来特使杨文举宣抚灾民。杨文举却借机侵吞灾款、收受贿赂、出卖官职。最令人愤慨的是,当朝宰相申时行居然对杨文举的恶行视而不见,甚至为其加官晋爵,而将一些忠于职守、勇于揭发的御史贬谪。汤显祖大怒,他奋笔疾书,一口气写就了《论辅臣科臣疏》,疏中直指申时行等人的误国行径,要求彻查杨文举等贪官。
这篇奏章犹如一颗重磅zhadan,震动了整个朝廷。被抨击的官员,有的--读气不来上朝,有的以辞职相要挟。皇上不分青红皂白,直斥汤显祖假借国事,攻击元辅,把他贬到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做了个编外典史。
励精图治,却愤而弃官
接到被贬指令后,汤显祖不带家眷,只身一人从南京暂回家乡临川小住,一场疟疾将他折磨了四个月。眼看到了赴任的时间,迫于皇命,他拖着虚弱的身躯,长途跋涉南下徐闻。
徐闻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三面临海,东有倭寇侵扰,西有交趾(位于今越南境内)窥伺,当地民风剽悍,喜欢武斗,总之,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都非常恶劣。汤显祖深知要扭转徐闻县的情况,根本举措在于加强教化,于是在走马上任的第三天,他就实地察看教育设施。
一看之下,汤显祖颇为失望:县学破败不堪,学无处求学,重建书院成了当务之急。经费不足,他就与知县熊敏把俸银捐献出来,没有地方,他就亲自选址。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书院终于建成了,取名贵生书院。他在此写下了著名的《贵生书院说》,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办学的初衷、理念与追求。
汤显祖在徐闻县待的时间不长,但是对于亲手创办的贵生书院却一直念念不忘。多年之后,病中的他接到熊敏的致函慰问。这让汤显祖又动了南下的念头,想再到徐闻,在贵生书院里住上一阵,看看这座书院到底有没有培养出入才。
汤显祖在徐闻一年,就被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遂昌山峦重叠,土地贫瘠,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汤显祖却在这里大显身手,他推行仁政惠民的政策:每年开春,都备好酒,执牛鞭下乡劝农;他努力减轻百姓的徭役,并对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矿税进行抵制;权贵的三亲五戚来打秋风,汤显祖只招待他们一盘炒辣椒、一碗家常豆腐,外加一盆丝瓜汤;他德行兼施,宽严相济,遂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出现了山也青,水也清,人在山--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的和乐景象。
汤显祖还是中-国古代难得的人性官员,他在遂昌最为著名的两个举措,一为除夕遣囚,一为纵囚观灯:在除夕之夜让囚犯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过完年,囚犯竟无一人借机逃走,全都自动回来;元宵节则组织囚犯到城北河桥上观花灯,体会绕县笙歌的欢乐景象。
虽受到民众拥戴,汤显祖却最终因触怒权贵和地方势力,招致仕途之祸,于1598年愤而弃官回乡。他回去后生活清贫,有时只能喝粥度日,却指着满床的书自嘲:有此不贫矣!他还将寓所唤作玉茗堂,以玉茗比德,以玉茗养性。
快五十岁的时候,汤显祖创作完《牡丹亭》,在玉茗堂公开演出。当时的临川城内,万人空巷,家传户诵,几令《西厢记》减价。此后,汤显祖又接连写了《南柯记》、《邯郸记》,并把他早期写的《紫箫记》改成《紫钗记》,完成了他的临川四梦。
1616年,汤显祖在临川逝世。他这一辈子,按《明史》的说法,只有四个字蹭蹬穷老,虽然有点刻薄,但也是这位文人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