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书恺,1999年12月出生,5岁上四年级,7岁上初中,未满14岁进入清华大学,是年龄最小的清华新生。父亲说:孩子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主要就是不迷恋电视、手机、电脑,而学习上从没松懈过。有资料显示,现在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4小时,这样书恺每天就比别的孩子多学习4小时。
范书恺的父亲是河曲县公安局干部,母亲是县实验中学初中教师。父亲从小就对孩子要求比较严,而母亲则言传身教。书恺一周岁左右,能牙牙学语,母亲便有意教他认说汉字,和他一起看图画书、故事书,边讲故事边教认字。书恺在两周岁左右就能认上千个字。他没有上幼儿园,而是在家里由父母辅导自学。但是孩子爱玩,尤其是玩游戏,书恺也不例外,曾有一段时间他也吵着要买游戏机,但父亲却想办法转移孩子视线,经常利用一些玩具、扑克牌、象棋等和他做数字游戏,既有趣又能在快乐的游戏中教他认识数字,练习简单的运算。5岁时别家孩子还在跟隔壁家的孩童玩游戏,而他已经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了。
范书恺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紧跟老师步伐,认真听讲、思考,课后不折不扣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习上从来都不取巧,总是一步一个脚印,他做的题比别的同学都多。从小学四年级一直到高中三年级,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在学校都做完了,放学回到家里另外找题做,保证每天遇到的疑问、难题都日日清。高中3年,每个任课老师几乎都接过范书恺的求助电话,疑问从不过夜。上高中前主要是父母帮他买习题集、学习用书、中外名著和期刊杂志,到高中时他就自己买。高中假期,书恺每门功课至少要做30多套题,寒假则平均每天两套。高考结束时,在他家一间卧室的床上,还放着他做过的一摞2尺多高的习题卷,对他来说,学习就像做游戏一样充满乐趣。
父母的教育方法很简单,即让儿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坚持下去,不打折扣。只要他在家学习,父母亲从来不看电视,而且不管多晚,只要有空就陪在他身边,3个人每人一本书,各看各的。这样,书恺就养成了不看电视的习惯,只是在星期天和节假日看央视科教频道《我爱发明》等几个栏目,从不看电视剧。父母经过摸索,逐步让儿子养成了良好的作息时间,双休日也不例外:早上5时40分起床,洗漱后吃早餐,然后早读、学习,中午小睡一会儿,读小学期间晚上10点入睡,读初中、高中晚上11点入睡,读高三时晚上12点30分入睡,每天作息时间一分钟都不耽误。为此他表现出超过大多数同龄人的自律,学习不拖拉,说一小时完成的作业,绝不拖到下一分钟。母亲说:书恺学习上从没松懈过,坚持得好。
当同学们整天沉湎于上QQ、玩游戏时,他却成了外星人。读书是范书恺的最大爱好,范书恺的卧室里放满了书,天南海北什么书都有。好多书他在上小学四年级前就已经读过了。父母亲为了他看书方便,曾专门在县图书馆给他办了借书证,经常带他去看书借书。从小到大父母都全力支持他多读书,读好书。粗略估计,10余年来父母仅在为他买课外书上的投资就高达1万多元。他既看正书,也看闲书,可以说涉猎广泛。海量的阅读让书恺尽情地感受着文字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也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早熟许多。
当然,书恺也不是个书呆子,在学习之余,他也听音乐、练书法,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等。他还会帮父母做家务、洗衣服等。
说起自己的传奇经历,范书恺说:我不是什么神童,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学习方法,只不过比别人学习时间更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