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个无忧的班主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见一老农赶着驴子,驴欲啃路边的小麦,农民喊:"尽想好事。" 随手轻轻地给了驴一鞭。驴慢悠悠持续前行。见此情景,心羡老农――他太幸福了。
"尽想好事",好事成真当然是幸福的。要是我们的学生都听话,按照我们的"吆喝"前行多好。"尽想好事"这话不太好听,不管怎样,有点好事想总比没有的好。我们心中有梦才会有前行的目标,才会有前行的动力。那就做个梦吧:做个无忧班主任。
2、班主任完美定律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现实的理想。"他曾经还遭碰到退学的命运。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father)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出来。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一个孩子常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辨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这个答案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吗?我们做过类似的傻事吗?曾被我"预言"不成器的学生中,虽没有像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似的闻名人物,但也不乏活得滋润、幸福的,事业小有成绩的。我真的担忧那些被我"预言"不成器的学生,现在是否真的就不成器了?
其实,每个学生都心存着一个理想,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聪明的眼睛。
面对学生应该怎样做呀?再看一看下面的故事,我想会有答案。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向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会儿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的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依然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有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频频,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已往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已往相比,他的成绩一向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之后,这个孩子再也不担忧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故事中没提到母亲的答案是什么,给我们留下了个性的想象空间。我想母亲的答案一定很完美!
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清楚的教育思路,但也能给我们一点启示:班主任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寻求"完美答案"的精神。只要我们这样做了,大概教育效果不一定好,至少不会伤害学生。只要我们这样做了,大概我们不一定会成为好班主任,起码我们不会平庸。
3、班主任不做雕刻家,做个浏览家
已往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转变,一块石头成为雕塑,受到许多人的敬仰和膜拜;一块石头却成为路边石,被人搬来搬去,还常常受到辚轹、污损。路边石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三年前,我们曾经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明天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理特别痛苦。"雕塑石头答道:"老弟,你还记得吗?三年前,曾经来了一个雕塑家,你不愿意改变,更畏惧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通知它只要把你简朴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乐于改变,也不惧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于是,雕刻家在你身上只是简朴地处理了一下,在我身上呢?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我经受的改变是你的数倍,我忍受过的痛苦比你多得多,这才产生了明天的不同啊!"路边石听了这一席话,既惭愧,又懊悔。
看完这个故事,千万不要认为我们想成为学生的"雕刻家",对学生又是"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浏览的"艺术品。"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生自己能改变自己。我们要作的事是放大他们美好的一面,自动上进的一面。当他们受到污染时,为他们除去污汁。鼓励他们自动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
4、班主任万能定律:庇护那一点点光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朋友们!这个故事要用心去读。
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ant)。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蚂蚁宝宝呢!"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宝宝。它遇见障碍物过不去了,小孩就用小手搭桥让它爬已往,母亲一脸欣喜。
之后,孩子上幼儿园了。有一次,他吃完了香蕉随手乱扔香蕉皮。她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置若罔闻,而是让他捡起来,带着他丢进果皮箱里。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儿,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过马路去丢雪糕纸。妈妈看着她走已往。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儿像一只胡蝶(butterfly)一样飞走了。她妈妈就疯了,每日都会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当地人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乾二净,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儿的名字和鲜艳的相片。从此,那个城市成为一座永远鲜艳的城市。故事讲完了,孩子的眼眶湿润了。他说:妈妈,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孩子上小学了。可是最近他总是迟到。老师找了他的母亲。她没有骂他,大概打他。临睡觉(sleep)的时候,她对他说:"孩子,通知妈妈好吗?为什么那么早出去,却还要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日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他去河边看了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他没有迟到。傍晚,他放学回家时,他的书桌上有一只悦目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之后,孩子上初中了。有一日,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有严重的事件找她去学校。原来,儿子在课堂上偷看一本画册,里面有几张RT画!她的脑袋嗡了一下。和老师互换了意见后,她替儿子要回了那本画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第二天早晨,儿子在他的枕头上发现了那本画册,上面附着一封信:儿子,生命如花,都是鲜艳。所以一朵花枯了,许多年后,我们还能忆起;所以一个女人死了,千年后,我们还能吊唁她的鲜艳,比如李清照,另有秋瑾。孩子,从美出发,记取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细节,比如一片落叶,一件母亲给你织的毛衣,一个曾经为你弯腰系过鞋带的女孩儿……有一日,你就会以你充满色彩和生命的心香感召世人,就像你小的时候我给你讲的那个飞翔在果皮箱上的小女孩儿。人们爱她,因为她是天使……
这位极聪明伟大的母亲懂得在孩子的瑕玷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母爱庇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日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人世啊。
让我们虔诚地把故事牢记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聪明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孩子"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景色,都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让我们一路努力!让"庇护那一点点光"永存心中,作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准则。
5、班主任工作就和交朋友的道理一样
先看一个故事:一只乌鸦(crow)打算飞往南方,途中碰到一只鸽子(dove),一路停在树上歇息。鸽子问乌鸦:"你这么辛苦,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要飞到什么地方去呢?"乌鸦叹了口气,平心静气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我的叫声,他们看到我就撵我,有些人还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美意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会不受接待的。"
许多人总喜欢责怪别人,怪情况不好,怪别人不喜欢他不接待他,但他总不反省自己的为人举止,是否值得他人尊敬及接待。如果一个人不常常反省自己,只会责怪别人和情况,他就会和这只乌鸦一样,到处惹人憎恶。
由此看来,不被人憎恶是结交朋友的最好法子。做班主任也一样,只要学生不憎恶的班主任就是好的班主任。
做个好的班主任并不难。可为什么许多班主任感觉难呢?主要是评价标准的问题,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是否成功,我只看一点:当遇见学生时,学生是否会微笑着向你走来。
6、以自动的态度面对教育难题
拿破仑・希尔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对我们每个人都极有启发。
塞尔玛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天气热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有华氏125度。她没有人可谈天――身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她非常惆怅,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她父亲的复书只有两行,这两行信却永远留在她心中,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
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塞尔玛一再读这封信,觉得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塞尔马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非常惊奇,她对他们的纺织、陶器表示兴趣,他们就把最喜欢但舍不得卖给旅行客人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了她。塞尔玛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物态,又学习了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寓目沙漠日落,还寻找海螺壳,这些海螺壳是几万年前的,这沙漠依然陆地时留下来的……原来难以忍受的情况变成为令人兴奋、留连忘返的奇景。
是什么使这位女士心里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沙漠没有改变,印第安人都没有改变,但是这位女士的念头改变了,心态改变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认为恶劣的状况变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发现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并为些写了一本书,以《快乐的城堡》为书名出版了。
同一个学校,班主任的知识水平应该说没有显明的差异,差异很小。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为教育效果的很大差异。自动的教育心态轻易使教育成功,消极的教育心态必导致教育失败。在这方面应该说,我们有切实的体会。
7、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有一则《井蛙归井》的寓言故事:井里的青蛙(frog)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平生第一回当向导,非常高兴,便欣然赞成。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赞叹不已。它"呱呱"大叫,岌岌可危地扎进大海的度量,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一蛙一鳖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看来,我依然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于是,青蛙向大鳖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
原来如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马尔比・D・马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其实,成功的要素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成功的教育方式是不轻易学不到的,如果轻易学得到的话,我想领导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让我们出去学习,专攻"点金之术",那教育就简朴了。故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不必太在意与名家的不同。可能你会说:"井底之蛙,见地少,才会这样说。"大概你说得也没错,我们生活的世界真的是很有趣,任何事儿都有两面性,"善与恶"、"自动与消极"……等等,就看你看到那一面。我看依然努力把别人的教育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个性。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8、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闺女(daughter)逛商店,可是闺女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新鲜,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之间之间之间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纵然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真是一位细心的母亲。知缘斋主人
"蹲下身来看一看孩子的世界",与学生换位,反思我们的教育,真的有点可怕。学生犯了错事时,常常采取一些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这样的做法学生根本不会有安全感,设想一下没有安全感的教育怎么会有效呢?难怪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过后,没有期待到想象的效果时,也多半觉得委屈,"美意没好报".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宽容、谅解和体贴入微的感情上的感染。
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教育才会有效,学生才会有自信,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奋斗的行动。老师给予学生一分关爱,然起学生一分自信。
切记,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9、爱得多了也是一种伤害
有一个湖,叫天鹅(swan)湖,湖中有一个小岛,住着一个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渔翁摇船捕鱼,妻子养鸡喂鸭,除了买些油盐,他们很少与外界往来。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预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看到这群远方来客,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谁来拜访过。渔翁夫妇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招待天鹅,逐步地这群天鹅就和渔翁夫妇成为朋友。它们在岛上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随船而行,嬉戏左右。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持续往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当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觅食的时候,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进屋取暖,而且给它们食物。这种关爱一向持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逝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的时候冻死了。有时候爱得多了也是一种伤害,而且致命。
我们工作中有没有因"爱"给学生造成为伤害?总担忧学生无法创建班级秩序,我们创建的班规;总担忧学生做不好卫生,我们做出的榜样;总担忧学生违规,我们的苦口婆心;总担忧学生春游出问题,我们放弃了学生寻找春天的渴望;
这些"爱",有的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有的会使他们心灵碎弱,有的会使他们逃避责任!太细心的"关爱"使他们无法面对现实。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就要接受社会的摔打。
10、追寻学生幸福的象征和感觉
一位国王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处去找一个感觉幸福的人,然后将他的衬衫带返来。
寻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问:"你幸福吗?"回答总是说:不幸福,我没有钱;不幸福,我没亲人;不幸福,我得不到爱情……就在他们不再抱任何希望时,从对面被阳光照着的山岗上,传来悠扬的歌声,歌声中充满了快乐。他们伴伴随着歌声找到了那个"幸福人",只见他躺在山坡上,洗澡在金色的暖阳下。
"你感到幸福吗?"
"是的,我感到很幸福。"
"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你从不为明天发愁吗?"
"是的。你看,阳光温暖极了,风儿暖和极了,我肚子又不饿,口又不渴,天是这么蓝,地是这么阔,我躺在这里,除了你们,没有人来打搅我,我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你真是个幸福的人。请将你的衬衫送给我们的国王,国王会重赏你的。"
"衬衫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
每个人都会在追寻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各有不同。这个故事通知我们幸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自我感觉,关头是如何把握这种象征和感觉。
同样的道理,班主任的育人目标就应该去追寻学生幸福的象征,追寻学生幸福的感觉。这种象征、感觉是什么?这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我们知道学生幸福的象征,学生幸福的感觉都写在学生的脸上。这需要班主任的万能定律:"庇护那一点点光"解读。
班主任育人目标就是――学生幸福的象征,学生幸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