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去某大学演讲,结束后有个同学趋前问了一个问题:「Joe你好,我想知道,在你过去面对困难决定时,比方说创业,你怎么知道你做了对的选择呢?」
我听了一愣,回答说:「当然不知道啊,不走到最后,谁会知道选择是否正确呢?」
她又补充:「我是说,你怎么知道某个选择是机会而不是风险?或是怎么知道这选择的机会是大于风险呢?难道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更容易判断出结果会是偏好还是偏坏吗?有没有可能我以为很好的机会,其实有很多我没看出来的问题呢?」
这倒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满值得写篇文章来讨论讨论的。
老实说,我的答案还是一样,当没有走到最后一刻时,谁都不知道任何选择是否是个机会,更没办法简单评估「好的比例」跟「坏的比例」各占多少。唔,应该这样讲,当然管理上有各类手法,什么SWOT、五力分析、蒙地卡罗分析之类的可以在事前有个判断,可是不到最后一刻,终究没人知道这类判断跟实际是否一致。原本判断轻易的事情却在开展后急转直下,或是觉得很难的事情实际却轻而易举,人生中实有太多这类例子。所以问我预估的话,我真的没有100%的预测方案。(事实上,我也不相信有人能有…)
不过,虽然没有能「完美预估」的方法,但这其实未必真是大问题。只要在「执行策略」上有周详的规划,这类未知其实没有这么严重。事实上,我在很多文章中也有提到,尝试提高预测率其实不是最有效益的投资,帮自己设计一套机制能对抗模糊,其实才是能一辈子都受益的事情!
这怎么说呢?先谈谈为何只是提高预估能力的帮助有限!
大部分人之所以会有这疑问,是因为大家以为,别人做成某些事情纯粹是因为眼光精准。所以他们也想训练自己的眼光,以为选对了方向就是一切。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买股票。大部分人其实在投资上没有策略,唯一做的往往是到处找飙股(问人、看股市老师分析、听小道消息)。有人给了个明牌,如果他认为这人很可靠,他立刻会去买,然后就等着市场开牌。
职涯规划、或是选择创业机会这个人难题时,大部分人的思维其实也是一样的。到处问人什么产业有前景,或是看新闻说未来什么人才需要,自己就去念某个科系。过程中再也不抬头张望市场环境,也不注意经济脉动,等毕业出来找工作,发现怎么跟原本想像天差地远。就算别人预估的胜率很高,但以这种闷头下注的策略来执行。一旦哪天猜错时,是可能受到很大的伤害的....
比较好的作法,其实是设定一个方向后,过程中要随时从环境取得反馈,并机动调整我们的步伐。
这概念其实在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的概念。金融投机有「试单」的概念,创业圈有「最小可行产品」的概念,系统导入有「POC」的概念,Agile开发的「AdaptivePlanning」,连GoogleMap的导航都能自动修正路径。我们平时谈专案管理,也总强调计划的目的是用来分析变动,并在过程中要不断Re-Planning。而才是所谓「有策略」的意思。
这概念背后的原理是这样的:任何事情其实都不太容易一次看对,本来就得在过程中收集状况,并机动调整。唯一的关键在于,我们得自己设计一个机制,让每次实验(与调整)的伤害降到最低,并能取得有用的资讯让我们越来越趋近对的选择。
这概念如果很抽象,那我换个具体的问题好了!如果你正准备要结婚,想要找一个菜色完美的餐厅,你该怎么定你的策略?
有可能第一步先是上网找几个候选的餐厅。你大概知道两个家族长辈的口味喜好,偏离太远的肯定不会在名单上(两家长辈都喜欢吃中菜,选个泰国菜的餐厅肯定是自找麻烦)。剩下在名单上的,大概都是菜色可能会符合她们喜好的选项。假设其中有间A餐厅,似乎是最能符合长辈需求的一个选项。
然后呢?就下定了?等着婚宴当天开牌看结果?当然不能如此。通常我们可能还会亲自去看看场地、看看菜单、跟饭店/餐厅业务聊一聊,看看想要的桌数是否放的下、进场动线在哪里、新娘休息室如何、有什么加值服务等。更谨慎的,可能还要试菜。试菜可能发现味道跟想像有落差,这时候可能再找B餐厅,整个流程重来一遍....
换言之,这策略是「逐步增加你的投入」这样的概念。如果这整个验证的过程发现有问题,我们停止继续投入,并换到B餐厅、甚至C餐厅。
回到创业、梦想、职涯发展等议题上,也是一样的概念。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一开始选定的那条路(如A餐厅)100%是正确的。就算看了一堆大师测评都说好,也不表示那条路能完全符合自己需求。工作、产业发展往往更难预测,我们如何训练,我们永远不能参透未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预估神人。换言之,预估力怎么样也不可能达到100%。
既然预估力不能精准,还不如在执行策略上增加自己的弹性,让自己的「适应性」提高。不管面对任何不确定性的决定时,先「试单」,然后逐步加深你对这选择的投入以及承诺。人生选择自然就会轻松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