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拖着沉重的行李,走进一架早该在90年代末退役的麦道飞机时,立刻有了一种身在动物园的笼子里的感觉,因为耳畔不断传来此起彼伏的声音:OhChinese!但尴尬很快就被惊恐代替:没有要求关闭手机,没有安全演示,飞机呼啸而起
然后,我就站在了一个尘土飞扬的机场上。所谓的航站楼,是一座小小的平房,破旧的电扇在头顶摇曳,三个油漆斑驳的木头台子就是海关。我和同伴把签证递上,一个女人看了我一眼,开始在电脑里敲打。突然,她大叫起来,从她破碎的英语中,我隐约听出,她把我们俩的护照搞混了,这个发现让我备感屈辱因为我同伴是个男人。
一番折腾后,她对我笑了下:欢迎来到索马里兰!
是的,我来到了索马里兰,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国家,一个被遗忘的非洲角落。
索马里兰位于索马里西北部,历史上被称为英属索马里兰,居民多属于迪尔族部落。1991年它宣布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控制了索马里18个省中的5个,首都哈尔格萨。
在索马里兰之后,邦特兰和西南索马里也先后宣布独立。但这三个国家都没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在现在的世界地图上,它们依然是同一个完整的索马里。
你应该戴上头巾。这是我到这里后,被告知的第一句话。
实际上,穆斯林的教义并不强迫别人遵守他们的规定,但在这里,为了避免被极端分子盯上,谨言慎行是明智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外国人,你必须得更加小心一些。
战争的痕迹在这里仍然随处可见。在哈尔格萨的主要街道上,至今耸立着一架真的飞机,是独立战争期间索马里轰炸哈尔格萨时被击落的。在那一次轰炸中,哈尔格萨居民被炸死了15000人。独立后,索马里兰又陷入两个部落之间的内讧,一年后才最终安定下来。
现在,索马里的极端分子偶尔还会潜入这里。2008年时,哈尔格萨的主要街道曾被伊斯兰极端组织渗透,发生了多起--事件。我在这里的每个夜晚,基本都能听见零星的-声。
不过,我遇到的每个索马里兰人基本上都会向我保证:我们跟索马里不一样。我们会发展起来的。
尽管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缺乏外部援助,索马里兰的领导者们还是建立起了一个稳定的政府,货币、银行、电信、法院、警察局等系统,运行良好,秩序井然。
长时间的和平带来了发展。内战时留下的断壁残垣开始逐渐被拆除,弹孔累累的房屋被推倒,盖上了新楼。与依然战火纷飞的摩加迪沙相比,这里可算一片净土,甚至联合国在摩加迪沙工作的人员都跑到哈尔格萨来办公。
但得不到国际社会承认带来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2009年前,联合国等机构每年向索马里提供3亿美金左右的援助,但这些援助都不涉及索马里兰。直到近几年,联合国才向索马里兰提供援助。由于没有正式身份,哈尔格萨也不能向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因此,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这里基本没有农业,国家财政收入的70%来自于海关税收,而另一些,则来自于活牲畜出口。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90%的物资依赖于进口。
即使是首都,哈尔格萨的基础设施也极其薄弱而这已经是索马里兰最好的城市。
水泥公路很少看见,大部分公路甚至比不上中-国的村级公路。即使你在市区出行,也要小心一个又一个的大坑。我曾经问过当地的政府官员,得到的答复是,整个索马里兰每年用于修路的资金是150万美金。
自来水在这里属于奢侈品。目前整个哈尔格萨只有一个很小的区有自来水供水系统,其水坝还是索马里分裂前中-国人1985年帮忙建的。因为地处戈壁,又属于季风性气候,这里只有雨季时才能看见河流,绝大部分地区只能靠抽取地下水后人工送水。1吨水的价格是7美金。水的昂贵导致蔬菜的珍贵,1颗生菜1美金,1颗包菜也差不多。
电也是非常昂贵的资源,1美金1度。至于煤气,1罐30美金。忘记说了,煤气和用于发电的柴油都是进口的。
娱乐设施基本没有。当地人热爱嚼食一种叫chacha(音)的植物。这是一种软性du,据说能让人提神,会上瘾。在这个人均收入大约是每月200美金的地区,每年都有数千万美金用于购买这种植物。
但在这里,电信和银行业却出乎意料的发达这也是这里最富有的两个产业。支付系统极其发达,每个人的手机号码就是一个银行账户。你购买东西后,可以用手机发一条短信,款项立刻被转账到另一个账户。甚至喝1美金的咖啡,也是用手机支付。
随着和平的到来,外国投资者也逐渐来到这里。
2012年,可口可乐在这里投资1500万美金建立了一个加工厂,这是这里独立后所获得的第一笔较大的外国投资。因为昂贵的水费和电费,这个加工厂只进行罐装,甚至连装饮料的塑料瓶也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中-国人也出现在了这里。2008年,两个中-国人在这里建立了羊皮初加工厂。当地都传说他们赚了很多钱。不过,在2013年7月的时候,他们上了英国《卫报》,被指污染空气,导致牲畜消失。
但能带来更大财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开发。外国公司已经来过好几轮,据说,初步结论是这里有巨大的石油资源,但由于战乱以及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等原因,始终没有下文。
为了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索马里兰在打击海盗上投入颇多。他们建立了由600多人组成的12个海上防卫基地,曾有三批海盗被衣衫褴褛的索马里兰海岸警卫队员抓获。索马里兰人坚持认为,这些海盗不是索马里兰人,而是索马里人。
索马里兰甚至主动承担了关押海盗的责任,而不管他们来自于哪个国家。为此,他们获得了联合国的一笔拨款,在哈尔格萨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监狱,关押了几百个海盗,以及基地组织索马里分支青年党的很多成员。
据说,这些海盗在监狱里可以学习英语,还能享受先进的医疗设备,甚至踢足球。比当地的曼苏尔酒店(哈尔格萨最豪华的酒店)还好!当地一位官员开玩笑说。我看监狱的照片,的确是好过很多当地贫民的铁皮窝棚。
积极打击海盗,给索马里兰带来了很多收益。联合国为此承认了索马里兰的自治地区地位,而那些把海盗送到索马里兰的国家,也被认为是间接承认了索马里兰的独立地位。比如塞舌尔,就已经连续送了三批海盗过来了。
除了海盗(而且没亲眼见过,因为要进监狱参观太难了),我实在想不出来这个城市还有什么异域风情。
在来非洲之前,我曾经幻想过很多浪漫的故事:在沙漠里跟穿着艳丽的沙漠织布的游牧民族交谈,也许会买到漂亮廉价的工艺品,或者一起吃手抓骆驼肉简直就是翻版的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不过才半个月,我就幻灭了。
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和曾经被英国殖民的经历,让这个地区显得一点都不非洲。我从来没见过艳丽的沙漠织布,也没遇到过游牧民族,至于手工艺品,找遍整个哈尔格萨,我只发现了骆驼皮拖鞋,穿上不到10分钟,脚就被磨破了。站在街头,二手--丰田满街跑,人们吃着可口可乐的品客薯片,满目是中-国义乌制造的廉价化纤衣物和塑料拖鞋。
完完全全地,这里就是一个非洲版的中-国乡村。
(尚天一荐自《中-国新闻周刊》)
责编:小侧
小贴士
1。索马里兰在埃塞俄比亚设立了办事处,可以通过埃塞俄比亚申请到索马里兰的签证。
2。女同胞最好自备头巾,女性卫生用品基本没有出售,也请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