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由于电力不足,城市里也经常大面积停电。我当时读小学,住在南京中华门奶奶家,有时晚上正做着课外作业,灯突然灭了,只好点上蜡烛。在烛光下写字挺累眼睛,我们几个孩子就缠着叔叔。要听他讲故事。叔叔最擅长讲鬼故事了,吓得我们不时尖叫,又更紧地挤坐在烛光周围。直到电又来了,屋子又亮了,我们才仿佛回到光明的世界,重新获得安全感。这就是我对电最初的体会,它来自于停电的夜晚。或许也就和许多美好的事物一样,拥有的时候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一旦失去,你才知道何其珍贵。
那也是一个人们爱学习的年代。深夜了,家家户户闭灯睡觉了,巷子口的路灯下面,还有人坐在小马扎上,抱着本书在看。透过窗户,我看见那人坐在电线杆下的剪影,觉得颇像一尊雕塑,只不过这尊雕塑不叫思想者而叫阅读者他既是在路灯下借光,又是在给自己充电呢。知识也是一种电,一种能源,人们通过读书扩充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已记不清那位在路灯下读书的青年是街坊邻居里的哪一位了。但我相信,他后来一定考上了大学,再后来又成为某个领域里的人才就凭着与一盏路灯相依为伴的执著的身影,他会成功的。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喜欢上了读小说,晚上做完作业,又接着在灯下读《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等。由于这些古典名著里穿插着一些诗词曲赋,我还爱上写诗,模仿着诌几句打油诗。家中的那盏25瓦的白炽灯,成为引导我最初文学梦的灯塔,照亮我翻动着的书页里的人物与情节,也照亮我写出稚嫩的诗句。
多少年过去了,那盏灯仍然在我脑海里隐隐约约地亮着,我仍然在这条路上走着,一直没有偏离少年的梦想。人生中的一盏又一盏灯,也是命运的种子,既会发光,又会散热,既会开花,也会结果。
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的许多地方停水断电,许多孩子被压在学校的废墟下面,在黑暗中等待救援。阿上那幅一个小女孩在废墟下面用手电照明读书的照片,深深打动了我。
2008年5月22日,我随中-国诗歌学会组织的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赶到四川,深入都江堰、彭州、绵竹、平武、江油、绵阳、北川等重灾区,才知道废墟下读书的孩子不止一位,在残垣断壁下面用手电筒照明的孩子多着呢!每只手电筒都像一只萤火虫,用微弱的光给孩子们传递着希望。
相信这些经历过黑暗的孩子,会更珍惜人间的光与热;相信这些经历过灾难的孩子,也会迎来人生中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