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搬离父母家,另立门户,原因仅仅是老爸总催她洗澡。
每天晚饭刚过,父亲就开始督促。她要出门,老爸说,别出去了,洗澡;她打开电脑,老爸说,别又三更半夜洗澡,闹得四邻不安;就连偶尔发一下呆,老爸也不放过,干什么呢,快洗澡去!
搬走那天,朋友酣畅淋漓:知道吗?现在我想啥时洗就啥时洗,想洗几次就洗几次!
表妹考研,铁了心要去外省,原因也是为了逃离父母。
这对可爱的父母,闲来无事就去学校给女儿闹惊喜,方式是随时可能出没在宿舍楼下、食堂门口、教室走廊里。有一次,表妹约会被父母撞上,男友赶紧假装去洗手间,老爸也逗,居然跟去了,说是刺探敌情。闹得表妹很惊慌,每次出门都要前后探测,严防家庭狗仔队。
每一个家庭,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烦恼吧。现实中的父母,总是习惯以爱的名义释放自己的亲情,这种释放温度很高,但他们没有察觉。他们还在不断加温,直到孩子受不了了,想要逃离,他们却不明所以,我哪儿错了,孩子这么对我?
我大学时一位室友,每晚七点父母准时打电话问候,你说很幸福?不,室友烦得要命,我们要想出各种理由为她的不在场圆谎。
小区里一对夫妻,和父母住对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可是最近在别处买了房,据说忙得四脚朝天,却甘之如饴。父母这边呢,落寞无比,总说要去给儿子当免费小时工,无奈儿子根本不接招。
父母与长大了的子女,总要在一个时间点上拉开距离。这种距离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分野便是独立之日。
有的孩子很坚决,我不跟你们住了,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吧。你应该看到许多从家里逃离成功的,无论回自己的小窝多么清锅冷灶,衣服袜子满天飞,地板上的灰尘多么厚实,还是义无反顾,耳根清净和行动自由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总有那么一天要搬出去,早点体验生活罢了。
有的孩子也想独立,但遭遇现实又有点儿畏难。比如,独立的成本,生活的烦琐,换个灯泡修马桶,换个床单洗个碗筷,这些以往父母承包了的,如今都得亲自上岗。成本这么大,换来的,也就是自由两个字,算算性价比,得,不就是唠叨点吗?忍了。
余下的,就是乖孩子了。从父母家迈出,下一个目的地最好是自己的小家,有婚姻打底,理直气壮理所当然。不过也有个前提,那就是千万别剩下,不然光是父母的催婚令就够你受的。
好像一直在讨伐父母,其实想说的,是亲情。
亲情总是很容易走在两条单向道上。孩子小的时候,全家人基本还在一条道上走,就算有逆反的孩子,多半也被父母扯着走在一条父母设定的家庭大道上。孩子大了,开始有自己的路,双方都在努着劲儿往前走,可惜的是,这两条都是独立的单向道,谁也碰不着谁。
亲情还总是容易搅在一起,分不清理想中的温度。面对别人,你很清楚距离和界限,可是到了亲人,你还真犯迷糊。父母喜欢说为你好,可是你知道这个理由很无力;你喜欢说别管我,可是父母不可能不管你。两代人之间就这样纠结着,有的时候,一直到老。
实际上,子女不是不知道父母的爱,他们很清楚,他们也很感激。但朝夕相处的亲情,往往很脆弱,你收拾不了的情绪,你控制不住的怒火,往往在一个眼神一句口角间,突然爆发。
我一个朋友,和老爸在一起总是打嘴仗,说起老爸的罪行,那是罄竹难书。搬走三个月,说起老爸反而缓和多了:老爸在小区保留了一个车位,方便她随时回家;老爸总问她钱够不够用,有点缺口立马去银行;老爸真不错,变了一个人。真有谁变了吗?未必。只是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一个家庭变得更和谐。
要我说,逃离未尝不是一种爱。有距离的生活,也是健康家庭生活方式的一种。空间改变不了亲情,时间会扮演起让彼此适应的角色,当你们都体会到距离带来的内心舒适,谁还愿意天天黏在一起搞家庭内耗?除非这个家真的有问题。